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解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
解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两篇文章写法相同之处就是每篇文章都有两个我。开头、结尾也有相同之处。即开头,都没有一个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我们往往这么写,背影也是这样)。这两篇文章中阿长开头是介绍,没有哪句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老王,一开始也是介绍。《阿长与山海经》在回忆中出现一个我,我是儿童。一直以儿童的视角、口吻、感情来组织。我们教学总是问:阿长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总结很多,可是鲁迅偏偏不以成人视角来评判分析。直到结尾另一个我---现在的我出现了。全文到最后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跨越---时空跨越,视角、感情、口吻都跨越了。许多人写回忆文章怎么写?不断用成人视角介入回忆、左右回忆,每件事,都评一下。可是鲁迅很能沉住气,主体叙述就是儿童心理,直到最后实现跨越升华。我们设想,如果按照现在眼光不断加点评论,阿长说长毛这一节就会完全变样。我们猜作者会评论:阿长蛮愚昧,又迷信,我那时都被她教傻了等等。这么一写文章彻底坏掉了。阿长缺点不少,但是到结尾作者只表达愧疚、怀念、感慨、祝福。用一种深厚、博爱的情怀,重新观照前文,而不是锱铢必较、冷静客观地观照。这么一观照,所有的回忆都是美好、珍贵的。所谓阿长的缺点都在作者博大深厚的情怀里,转化为一种怀念。为什么开头不能写我深切怀念阿长之类?因为会与正文儿童视角形成强烈冲突。我们教学生有时候不能在开头明确地抒发情感,写个总起句,正如此文!《阿长与山海经》有两个我。《老王》我以为也可以这么解读---老王也有两个我。结尾的我心怀愧怍,之前的我如何?之前我有同情心、礼尚往来,有平等观念……我们不读到最后我们没有发现我是有问题的。我们觉得我一直正常、一直很好,不占别人便宜,力所能及帮助弱者,是善良的知识分子……这个很正常、很善良、很心安的我,到最后突然变成了一个愧怍的我。我在老王之死与死前交往的刺激下像鲁迅一样榨出皮袍下的小,这是人格升华。我们下面怎么读?我们要用她的这种愧怍情感小,见鲁迅的《一件小事》我引用的。重新观照她以往与老王的交往,以前她自以为做人没闪失,处处不占人家便宜,合情合理。现在重新审视,当老王生存每况愈下时,她(以及许多人)其实都在旁观!!老王第一次落单,找不到组织。第二次,遭取缔,几乎无法生存。第三次生病……当一个弱者走向末路,有济世情怀的知识分子,只能是做到平等交往,而忽略了、或不愿正视、他已逐渐走投无路。当死讯来了,作者大惊!作者从更高的道德上自我批评,认为自己其实在袖手旁观!老王这么善良的人,除了这么死,真的没有其他结局。她为作为幸运的人无法或不曾努力阻止悲剧而自责。赵(福玉)老师:我觉着这个愧怍更多的还是应该考虑送香油、鸡蛋来考虑。高老师:更深的是她作为幸运的人无法或不曾努力阻止悲剧而自责。你看最后一段,她一句句自问。你们细读最后—段,“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她为作为幸运的人无法或不曾努力阻止身边一个善良的人的悲剧而自责。昨晚讨论课文,虽体会有差异,但有助于思考。之所以我把作者的愧怍这么理解,因为我对杨绎的后来的反省心理作了一个'翻译'。她在主旨句前有三个心理。1、老王是否理解:我领他的情,给钱是我的善意而已!2、我吃了他的鸡蛋香油:他这么可怜,我多吃多占。3、他送东西感谢,我用钱侮辱了他:他用真情,我是'假意'。接着作者超越了第2、第3,认为有更准确、更深刻的自省。我渐渐明白……这表明作者认为以前不够明白,不明白自己的心。我为什么心不安?她最后一句写的是耐人寻味的。李(胜剑)老师:高老师,第三点如何解释?高老师:李老师,你的问题,她用了幸运的人、不幸者,为什么这么用?为什么不用其他的词?李(胜剑)老师:她的不安,不是因为羞辱了老王,之所以有这个感觉,基于杨绛的人道主义思想。别人或许并不这样认为。老王本人或许也不这样认为。高老师:是,第三点加个问号就可以了,有一种探寻语气。杨绛最后一句这么说,我考虑能否再深解为:我的愧怍不只在于交往中在用情上不是很对等,还在于我们(幸运者们)看着他这个不幸者悲惨死去,却从头到尾没有提供有意义的救助。这是更深的自责,更深的反思,有点像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的心。李(开杰)老师:可以说,她是在老王的影响下,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道德精神境界高老师:是,超越对于交往的自责达到更高层面的自责。李(开杰)老师:而这个提升,是对她来说非常重大的变化,而不是纯粹的为了结尾而结尾。高老师:是。李(开杰)老师:我不太成熟的想法,作者从回忆老王开始,便打算把这种自己的转变体现出来,高老师:我说两个我不是泛泛之说,第一个我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个一览众山小。李(开杰)老师:是的,两个我,新我在后旧我在前,新我突破了旧我。旧我那种对老王施舍心理在新我心中审视高老师:是,你说的非常好!杜甫在茅屋歌中超越了对几个小淘气的恨,到了舍身为天下的大境。写文章最后要升华。杨绛已经超越第三点了:人家真情,我们假意。结尾的理解不能停在这个层面了。还在这上面,无所谓明白。我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都是为了尽可能理解。董(水龙)老师:文章的动人之处,更在于作者从容、精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对这个不幸的下层人物精神品质的发现过程。——孙绍振高老师:老孙解读也很好的。孙绍振没考虑作者的超越。孙绍振讲的是认识外人,我讲的重点是反省提升自己。他讲的是皮,我讲的是骨。我有点大不敬,杨绛要救赎自己啊!!!老孙,读哪去了!!
本文标题:解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0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