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周雄俊技术?科学?文化?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教育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素养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学科群信息素养LE/CE/TEITEICTEIELE-图书馆教育CE-计算机教育TE-技术教育ITE-信息技术教育ICTE-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IE-信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具不具备文化教育的意义?小学-初中-高中系统连贯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研究:◦2003年颁布高中新课标◦初中与小学的课程标准或大纲的制定?◦以“零起点”水平为前提的2000年纲要是否能起到指导作用?2000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计算机教育时代的单纯技能训练的差异?高中课标(2003):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中美阅读课的差异?(人文课程)蚯蚓?(科学课程)BCDAABDC以授为主的教学思路。(思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养成接受式学习习惯,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中国传统教学思路我们知道什么(知识)知识的容器教师角色=分发知识传统教学学生角色=接受知识结果学习过程缺少知识转化•缺少参与角色机械的学习动作解决核心问题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最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课程内容问题,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单一的讲授方式不能解决深层次思维问题,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一条途径,但不是全部。只有当探究学习方式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科时,课改才能全面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四种方式(知识、工具、主题、工作)“只见技术不见人”-“微软说明书”(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的”(社会发展需要)-掌握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技能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重要:是知识和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是应用性和迁移力最大的成分、是属于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的成分。◦实用: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用!◦正确:???“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al)”从“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社会要求以某种价值观念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是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对各个学科,尤其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以STS的视角审视高中新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科学知识发现是促发技术创新的原创力•信息“技术”是与科学、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科学发明的物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社会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法律、道德、伦理等问题。STS——挖掘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思想、方法,积淀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和原理。挖掘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近代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奠基作用(冯·诺依曼结构,图灵机的设计思想)•算法思想,例如并行加工、分布式加工等•多媒体技术,例如压缩技术、流媒体技术、超媒体信息表证、虚拟现实技术等STS:重新定位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1.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大量对比试验发现: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建立新旧知识技能间的联系,可以获得“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和“灵活的技能”,当面临新的任务时,学生更容易提取自己学会的知识技能,迁移效果更好;而脱离情景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学到难以迁移到新任务中的“惰性知识”,容易造成新知识与先前知识“相互割裂”现象。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2.技术教育领域核心概念的复归:“基于规划的操作和作品制作”(主题模式与工作模式,半工作模式);“技术操作和作品制作中的优化”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3.教学实施中技术体系的建构:•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对技术体系的二次构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在教材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中的技术体系和知识结构•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课时限制,界定合适的技术深度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与学习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顶层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二次设计以课为单元的内容体系、教-学、评价的实现与创新教材修改课程修订ST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1.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科技、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技术进步,个体生活、学习乃至个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具有双面性,需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辨证地分析。信息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冗余、信息垃圾;信息获取技术的滥用(偷拍)“结构化的算法与人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信息呈现直观性的适当应用”“信息的直观性与人的想象力”“由信息管理权限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问题”“专业数据库的有偿使用与价值最大化”“数据库对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影响”“因特网的广泛应用造成的技术异化”“虚拟交往与真实交往”实施建议:通过“阅读与思考”的方式,教师通过某个案例或文章引发某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有关的话题包括:ST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2.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涵的特定科技文化,并在教学中渗透合适的科技文化教育信息技术蕴涵科技文化大多包含三个层次:物质与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制度与组织层次的科技文化有关的行为规范和科技意识(如:协作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创造意识;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保养维护意识;适时更新意识;竞争意识等)ST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时效观等基本观念,改变了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创造出了“虚拟空间”等崭新的电脑空间文化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独特价值观:新的价值观:重过程(程序)胜于重因果,重模拟胜于重解释,重智能胜于重实物,重系统(网络)胜于重分析,重多元胜于重统一等观念。ST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4.理解、接受、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速度迅猛,远远超过了社会及其成员的调适速度:现有社会系统及其成员尚未做出及时、充分、有效的制度调适和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形成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相适应的、共同约定的外在行为规范,更未养成自律性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该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顺序性整合性连续性直线式螺旋式内容一内容二内容三把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来,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序。特点:◦合乎学科结构的逻辑顺序,结构严谨◦合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发展过程◦合乎课程组织的连续性与顺序性的原则◦提供明确的概念架构,作为老师进行“探究教学”的依据◦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直线式螺旋式避免重复逻辑思维确切清楚认知特点直觉思维创造性课程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分布与展开横向上体现课程内容在同一水平上分布与排列的框架纵向上体现课程内容在不同水平上的层层递进与延伸横向课程内容以信息活动为主线,展开为“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纵向上,打破“零起点”,按照内容的层级关系延伸,兼顾学生认知发展与知识积累程序,加大课程内容的深度并非局限于同一种工具软件功能的分阶段学习上,而是按照同一个工作类别聚合的知识组块内部由浅至深的关系。初中•有氧参加的化学反应高中•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无机化学•有电子转移或偏移的反应日常生活中的表格规划布局网页演示文稿运算功能数据表(数据库)基础层次分支层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为主线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为主线一系列信息处理任务为主线模块内容内蒙人教南京北师大清华深圳冀教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1.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2.了解和使用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3.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4.尊重他人的著作权。1.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2.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3.初步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4.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5.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1.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2.了解图像基本常识,初步学会使用一种专门的图像处理工具;3.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4.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5.会对音频、视频文件进行简单的编辑。1.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2.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辅助学习3.能够对所熟悉的主题网站的内容、结构、风格及质量进行分析;4.能够制作简易网站,能够使用一种发布工具发布简易网站,并尝试参与网站的维护;5.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畅想未来。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以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教学需要分析(学什么,教什么)◦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实施规划(怎么学,怎么教)开展教学评价(学得怎样,教得怎样)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教学需要教学需要的分析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信息素养的三维框架内细化学习养料的重要来源是学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选择与运用比较项目传统备课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主线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强调教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强调学的设计对象备课基于对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教案就是教学实施的脚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以教学经验为备课依据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在分析具体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设计变通性课前的准备,它的内容是预设的、静态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忠实执行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设计贯穿于课的过程中。教材观教教材,“权威化”的教材观“材料式”的教材观,用教材来教成果比较单一,主要为教案除了教案,还有评价量规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WebQuest模式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