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
1习题八——习题十二习题八一、名词解释1.道德感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验。2.理智感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3.繁殖感指中年人在完成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承诺与关怀,在工作和家庭中自我实现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成就感或生命延续感。4.停滞感中年人因不能完成“繁殖感任务”而产生的自私自利、在工作中无所作为而感到生活缺乏活力的感受。5.中年期危机个体进入中年期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适应危机。6.依恋依恋是一种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了持久情感联系的社会关系。7.陌生情境测验由安斯沃斯提出的一种评价儿童依恋的方法。考察儿童在以下三种情境下的依恋表现:①自然情景②暂时与看护者分离③与看护者重聚。8.安全型依恋约有7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婴儿在母亲在场时独自探索,母亲离开2会产生明显焦虑和不安;母亲回来时表现高兴,与母亲有身体接触。9.反抗型依恋约有1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婴儿会紧紧靠在母亲身边,少有探索行为,母亲离开事变表现出焦虑和痛苦;母亲回来时,表现出既想靠近又抗拒母亲的的矛盾行为。10.回避型依恋约有2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与母亲分离是很少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予理睬,回避与母亲的接触。11.内部工作模型由鲍尔贝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在早年与其照看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或心理表征,其中包括了对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及情绪调节的认知。12.成人依恋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会议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13.社会参照指通过观察或参照别人的情绪反应,推断一种意义模糊的情境的过程或能力。二、简答题1.婴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微笑的?婴儿的微笑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微笑出现的很早,在新生儿时期甚至就已出现,。最早的微笑是“自发性的”或“反射性的”,到3-8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即对于特定的面孔和社会刺激才做出微笑反应。2.高级情感分为哪几种类型?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儿童高级情绪的发展主要是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在儿童1岁时已经能表现出简单的同情感,2、3岁时就产生简单的道德感,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荣誉感、集体感、自尊感和责任感,并能区分真假善恶,即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被动无意识到内部主动自觉的发展。小学生的理智感多与具体直观事物3联系,随后发展到产生稳定深刻认识兴趣是否满足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儿童常以道德感代替美感,只有后天教育熏陶才能发展出良好的美感。3.依恋有很多的外在表现和特定的行为,那么,如何判断儿童的依恋是否发生?依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是依恋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在依恋建立的早期,婴儿会极力寻求熟悉的看护者的亲近,而反抗分离。同时,婴儿对陌生看护者则表现出谨慎和恐惧,这使得看到陌生人就产生怯生反应或焦虑成为依恋形成的重要标准。4.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①抚育的质量,抚育质量是依恋质量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敏感的抚育有助于增强依恋的安全。②个体的特点,研究表明儿童的自身心理特点也对依恋形成起到极大作用。③文化,依恋具有极高的文化差异性。5.鲍尔贝有关婴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①前依恋阶段,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主要用哭、笑等情绪反应因其母亲的注意。②依恋开始形成阶段,即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已经能分辨出熟人和陌生人,喜欢和熟人、母亲接触,无明显分离焦虑。③依恋形成阶段,婴儿对熟人产生明显分离焦虑,同时产生怯生现象。④互惠关系形成阶段。2岁婴儿已经能理解依恋对象离开原因,分离焦虑减轻,会通过“谈判”达成与看护者的“协议”。6.简述鲍尔贝有关成人依恋类型的划分及其特征。①强迫给予照顾型。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来获得他人的接纳,其目的通常是因4为需要别人的关注。②强迫寻求照顾型。可能与童年期的长期害怕丧失或遗弃有关,常表现出过分信赖或信任。③强迫自我依赖型。不信任别人,避免与别人亲近,努力回避别人,以保护自己免受被遗弃的痛苦。7.婴儿的依恋有哪些类型,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①安全型:抚育环境良好,社会性刺激适宜;②反抗型:经历前后不一致的抚育;③回避型:抚育环境中社会性刺激不足,看护者与婴儿互动不够;④混乱型:兼具②③的抚育特点。三、论述题1.有的儿童对可爱而又毫无害处的小宠物恐惧,阐述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恐惧?①对抗性条件疗法:即将引起恐惧的典型刺激与引起愉快的活动一起呈现,逐渐形成对抗性的恐惧阻碍效果进而克服恐惧。②脱敏法:将恐惧刺激按照从弱到强的程度排列,,利用非压力状态下的身体状态与恐惧的不相容性和相互抵消作用脱敏恐惧。③榜样法:在学习者看来,许多恐惧是后天习得的,则可以通过相反的榜样(正向榜样)来摆脱恐惧。具体方法:多次让儿童在放松的状态下观看有儿童和无害小宠物亲昵玩耍的视频,一段时间后让儿童与无害宠物逐渐接触,即可能是儿童摆脱恐惧。2.试述儿童依恋的形成过程及类型?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过程:①非社会性阶段②未分化依恋阶段③分化的依恋阶段④多重依恋阶段(谢弗);①前依恋阶段②依恋开始形成阶段③依恋形成阶段④互惠关系形成阶段(鲍尔贝)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混乱型(安斯沃斯及后进研究)影响:依恋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后来的发展,既包括认知,也涉及个性、5社会性发展。依恋安全的个体往往在认知、人际关系、和个性方面发展更好。具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依恋不安全的的个体一般伴随着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3.结合儿童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谈一谈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策略。抚育:父母或看护者应积极予以婴儿良好合适的社会刺激。使婴儿处于健康的抚育环境之下,作为父母自身也应该注意个人的言行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尽可能不要制造可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事件;文化:作为一个不易改变和控制的因素,看护者应该做的是使婴儿处于合适的文化刺激之下,即什么年龄接触什么文化应该是适宜的4.试论述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特点。①情绪发展呈现出一个以不同速度由低到高发展的变化过程。这个不同速度的过程以青春期开始为分界线,此前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情绪发展速度较快,各年级之间发展变化显著,自青春期以后,发展速度就平稳下来了。②中国儿童的情绪发展:高兴、愤怒、轻蔑、惊讶、恐惧、厌恶。③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紧张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逐渐提高。④儿童高级情绪诸如美感体验能力的发展,明显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内外特点的领会和认知,受制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对美的不同需求。⑤情绪的发展既有赖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赖于后天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体的实践活动,综上,情绪的发展是个体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相对而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起着更为巨大和肯定的作用。习题九一、名词解释61.自我再认:婴儿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婴儿逐渐认识他们的身体外貌,并能辨认他们自己及其他的婴儿。2.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行为、心理活动、个性特征的认知、对个体或群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等方面。3.衍生思维(嵌套思维):一个行动或一种过程对自身或它的产品进行重复操作,而产生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的自嵌结构。4.心理理论:是人们关于心理活动的知识和信念,是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的一套理论,它是个体对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认知能力。5.角色采择:是指从心理上把自己置于别人的立场,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并以别人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6.去自我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脱离一切以自身观点和情感为中心的倾向,并且开始理解他人的知觉、意图、思想和情绪。7.自我: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二、简答题1.如何在早期促进儿童自我的健康发展?早期自我的健康发展是个体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健康发展的基础,他会影响到个体今后的社会适应。研究表明,早期自我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交7往的质量。父母应该给与孩子关爱,并对婴儿的需求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让他们感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有利于婴儿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早期依恋可增强儿童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是儿童日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2.小学儿童的自我发生了哪些突出的变化?a、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度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b、从注重行为的结果到注重行为的动机,这一转变的年龄大约在9岁左右。c、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过渡到后果的性质。d、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渐发展,并有了一定的批判性。e、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性的、涉及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3.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怎样的影响?⑴、对学习的影响a、自我概念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学业成绩的好坏关系不大。自我概念使学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取与自己自信程度相一致的行为方式。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对自己满怀信心的学生通过迎接挑战而保持自尊;相反,感到无力取胜的学生放弃成就动机,出现逃避的动机。b、自我概念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在有关学业方面的自我概念上,通常比一般学生要低,这种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愿望、学习主动性和坚持性均比普通学生要低。⑵、对生活的影响a、决定着人们的期望(自我期望作用):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更加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丧失了信心与兴趣。8b、引导成败归因的作用(自我成败归因作用):对工作成败的归因取向,将影响个人以后再从事类似工作时动机的高低。一个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努力,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归因于自己的细心或疏忽,自需承担责任,从主观上找原因,凡事决定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积极的制控信念,可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4.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与他们的社会适应包括学业和人际交往具有密切的关系。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大于它与非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但自我概念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某个方面的发展不良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受到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一方面,随着青少年身体的成长和性成熟,他们的亲子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亲子冲突的增多。另一方面,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日益减少,更倾向于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化。青少年自我概念通过人际交往得到维持或改变、发展。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可能固定不变。自我概念通过人际交往而产生,也通过人际交往而得到维持、改变和发展。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碰到的每个人和每一种新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概念,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但也可能在进一步交往中改变这些看法。生活中新人新事的影响,有时候是惊人的,它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某些自我概念的改变。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更为经常的是这种影响极为微妙,甚至很难注意到。然而,当青少年在新的环境中经历了新的行为或事,碰到一些对自己的反应与平时的期望不同的人和事,那么他们的自我感和同一性感觉可能会改变。5.根据巴伦波的观点,学龄儿童对他人的印象认知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巴伦波提出了学龄儿童对他人的印象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1)行为比较阶段:6-8岁,通过比较对照别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对他人印象的倾向。如跑得快,会跳舞等,用心理学词汇评价他人时,大多很笼统,如他好或他不9好。2)心理特点阶段:8-11岁,以内在稳定特质为基础形成对他人印象的倾向。如他很大方或他很害羞等。3)心理比
本文标题: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0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