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随着墨索里尼的倒台,意大利的电影工业的政府垄断也终结了。就像在德国一样,美军在意大利也与美国公司合作,试图保持美国的市场地位。大多数制片公司都变成小规模的运作。而在本土公司奋力拼搏挣扎之际,新写实主义电影作为一股文化复兴和社会变革的力量而崛起了。最初在废墟还冒着烟火的时候,一种写实的倾向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文学和电影中了。如波拉塞蒂的《云端四步曲》、德·西卡的《孩子们在注视我们》、以及维斯康蒂的《沉沦》等影片的出现,使得电影工作者看到了一缕新电影的曙光。尤其是《沉沦》,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塞德朗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被第一批样片深深地吸引,他写信给维斯康蒂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源泉一般认为是来自于“1910年~1920年间少数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札·拉莫》或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夜中》;爱德华·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特别是曾被法西斯当局当作禁书的描写农民生活的维尔加的作品,那种在左拉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真实主义为模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的因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最高宗旨是美学上的现实主义和道德上的人道主义,并提出了两个著名口号:“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和“还我普通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者与作品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7年)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1951年)在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创作中,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既是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同时又是杰出的剧作家——西柴列·柴伐梯尼。“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一口号最初是由柴伐梯尼提出的,他认为:既然新现实主义要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从生活本身寻找艺术的题材,最重要的就是要缩短银幕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表现真实事件的同时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背景,真人真事必然发生在人们身边,发生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环境中。柴伐梯尼指出:我觉得应该深入分析今日社会中的人:在我自己之外,在那些也许是在我感情上看起来是珍贵的而实际上也是必需的东西之外,在那些有时能够吸引我、诱惑我的东西之外,还有许多别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重要的,是最重要的……在我们周围生活的人们,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生活得如何,他们的日子过得好吗?他们在受苦吗?他们为什么不幸,他们为什么受苦?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即使是在近处或远处发生的最中毒事件之外的那种我们常常在街上看到的最平凡的小事件都有一种意义,一种人性的、社会的、戏剧的意义,并且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重大问题。我希望永远做、首先做一个现时代的人;这是因为电影只有在它能够提供它的那个时代的事件和集体性悲剧的意义时,它才能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一种人类和社会的通用语言。柴伐梯尼曾在1942年就参与了波拉塞尼的影片《云中四步曲》和德·西卡的《孩子们在注视我们》的编剧。以后又在创作的高峰期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由德·西卡拍摄的《擦鞋童》(1946年)、《偷自行车的人》、《米兰奇迹》(1951年)和《温别尔托·D》等所有重要影片的剧本。另外还为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的《小美人》等等,许多的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进行了编剧。他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的中间力量,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罗伯托·罗西里尼他的创作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的最初的题材兴趣,即新现实主义与战争的直接关系。他几乎是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着手了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构思。影片在描述当时的环境时,突出了那种环境怎样使贫民百姓、妇女儿童成为意大利历史中真正主要的人物。罗西里尼在影片中塑造了传教士、共产党人,以及那个平民妇女等真实感人的银幕形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悲剧性角色。影片在通过刻画这些人物的同时,展示出整个罗马贫民区生活情况。罗西里尼曾是纪录片的制作者,并由让·雷诺阿训练、培养出来的电影导演。迈斯特在《电影简史》中说:“他(罗西利尼)宁可牺牲光滑而追求真实,用普通人来代替演员,用实景来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来代替编写号的场景,用生活来代替虚构。”他撇开一切成见,站在摄影机的后面,以一种新颖、破例的表现方法进行了拍摄。罗西里尼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调查、采访、纪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戏剧性主题的表现。他在谈到创作时说:“看到人的本来面目,不要硬把人表现为与众不同,只有经过调查才能发现与众不同。”他的创作也时常采取即兴的方式。维斯康蒂他由于《沉沦》一片而脱颖而出,以一种新的观点、新的电影风格,冲击死气沉沉的意大利电影,并赢得了许多的新现实主义的追随着,因此获有“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美称。《大地在波动》是他的又一部极为成功的影片。影片几乎与战争无关,表现西西里岛的一个小渔村的渔民们,因无法忍受剥削、勒索而愤起反抗的故事。《大地在波动》完全使用真实的外景拍摄,影片中的渔民也选择了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这些都符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外形特征。然而,维斯康蒂还同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他以近似纪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巴赞在分析《大地在波动》时,特别将这部影片的拍摄方法与蒙太奇形式作了比较后认为,维斯康蒂首先不使用镜头并列的方法来创造诗意的效果,而是在单镜头内部包含和表现出全部的含义。其次,他不使用具有象征含义的镜头,而是将镜头的美学始终严格地限于实际真实的造型本身。维斯康蒂以异常朴实的风格,创造出影片的审美性的现实主义。《大地在波动》是一部在美学上极为有价值的新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德•西卡他是一个诗人、评论家。他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中,特别是与柴伐梯尼的成功合作,使他们的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最为充分、最为动人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品。他们那一部部真实感人的影片,组成了战后意大利社会生活的一幅画卷。德•西卡从不认为影片即等于现实,他深信新现实主义意味着将现实变成诗。而将现实变成诗的过程,正是创作者不断调整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努力“介入现实本质”的具体化过程。他的摄影机完成的决不仅仅是对事实和人物的平面式描摹,其间蕴涵了个人的创造性发现与独特的感悟。《偷自行车的人》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那里描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那被丢失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字的东西,经过卢伊季•巴尔托里尼的同名小说,以及柴伐梯尼的剧本,在由德•西卡搬上银幕,形成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剧。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虽然影片的语调是温和的,但感情冲突却是强烈的;故事虽是简单的,但社会含义又是极其深刻的。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不需要搭制的布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所进行的拍摄;因为是实景拍摄,摄影机也就自然而然地跟随故事的主人公走上市街,自由地穿梭、游移于罗马的大街小巷此时此刻这些地方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摄影机“即兴”捕捉进镜头。不需要任何演技经验的非职业演员,依靠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深切体验,再次的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实际空间之中。饰演主角安东尼奥的演员就是从街上找来的,原来毫无表演经验。镜头剪辑打破了常规的戏剧性事件发展逻辑,摄影机跟随人物的运动,传统的场面调度消失了,没有所谓的叙事推动力,也没有环环相扣的所谓戏剧化高潮。关于《偷自行车的人》的制作,德·西卡曾提到:一个美国制片商曾提供他数百万美元来拍摄,还提出让卡莱·格兰特来扮演男主人公安东尼奥,但他拒绝了那笔资金,也拒绝了那个明星。而使用低成本制作,用一个真正失业的炼钢工人扮演了那个绝望的父亲。《偷自行车的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德·桑蒂斯他的《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影片的素材来源也是取自于一个新闻报道,即根据罗马沙依沃大道的楼房倒塌的真实事件,编写而成的电影剧本。故事也同样是非常简单的,战后一家公司招聘一名打字员,结果却有上百人前来应聘,楼房倒塌酿成一场悲剧。德·桑蒂斯的这部影片,同我们前面谈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的影片有所不同,他使用摄影棚,并采取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的混用(这与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这应该被看作是由于作品的复杂背景和人物众多的银幕形象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些在制作上的考虑和安排虽说和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有所区别,但是,影片在整体风格上却是与新现实主义的作品相统一。特别是影片的取材方式、主题内容的表现、视听声画的处理,以及人物的现实遭遇、内心痛苦的揭示等等,都是与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相一致的。因此,《罗马十一时》同样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十分突出的代表作品。人们通常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历史只有6年,即从1945年罗西里尼拍摄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始,到1950年这6年。但是这一期限的划分是有局限的,它使得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优秀作品被排除在外,如德·西卡拍摄的《温别尔托·D》(1951年)、德·桑蒂斯拍摄的《罗马十一时》(1951年)等等。但是,在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总的趋势上的确开始改变了航向,他们甚至偏离了新现实主义风格和主题。还有一些人继续着他们的工作,如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等,他们“构成了从新现实主义向现代意大利电影过渡的桥梁”。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柴伐梯尼曾为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确立了这样的定义:1、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2、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3、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4、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5、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梦幻。柴伐梯尼曾批评好莱坞电影是一种“经过过滤的现实”,是一种“虚构的假定性情境”。他说:“我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在周围生活中亲眼看见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戏剧性,而不是虚构的戏剧性。”他认为,诗意应该到生活中去寻找。巴赞指出:“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1、纪录性对于现实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形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2、实景拍摄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像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进行拍摄。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们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3、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4、运用非职业演员巴赞在进行深入分析中指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而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是他们的特点。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5、结构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
本文标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2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