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我的小学数学故事(谢)
我的小学数学故事不经意间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有5年有余,教学中有喜也有悲,有失望也有惊喜,有恨铁不成钢也有被感动到热泪盈眶……教学路任重而道远,但这一路走来,竟发觉自己收获了不少,也成长了不少,下面就我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与大家分享分享。新课程的新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不是把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习的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索。学,不是吞咽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总结评价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过程之中。首先谈谈如何使新授课前的复习更有效。就一般教学过程而言,复习是新授课前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复习处于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它在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温习旧的知识、明确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好复习阶段的教学,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学习愿望和情感体验。在复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重视五个方面:一、短“短”是从时间上来讲,整个复习的时间要控制在3~5分钟之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上课的前2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要保证在这20分钟的高效时间里完成新授的教学任务,就要尽可能缩短复习时间,精心安排复习内容,提高复习效率。以“小数乘以整数”为例,新授的主要内容是“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是这样安排复习内容的:1.不进行整数乘法意义的复习。因为整数乘法意义简单且易于理解,学生通过新授例1的两种算法很容易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2.减少书上复习题的容量。书上的复习题旨在通过填表让学生回忆出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包括因数扩大或缩小两种情况,要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观察比较,肯定花费很多时间。我在教学时只强调因数扩大的情况,因为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关键是把小数“扩大”变成整数再计算。至于“缩小”的复习,这样设问:表中后一栏的因数比前一栏扩大了10倍,知道后一栏的积,怎样很快求出前一栏的积呢?3.补充复习整数乘法法则。通过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整数乘法,并强调整数乘法的注意点,因为整数乘法是小数乘以整数的基础。二、易“易”是从难易程度上来讲,复习内容的设计要容易一些。容易不是简单得不需要学生动脑筋,而是力求做到复习内容一定是学生学过的,但却与所学的新知有紧密的联系,利于学生迁移,助于突破新知的重点、难点、关键,便于认知过程的扩展,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熟习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编排体系,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里“作业”。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为例,新授的重点是例1中个位余6,除以15不够除时怎么办?难点是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从整数除法中迁移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复习时先安排学生列竖式计算36÷2。计算到第二步时设问:十位余1,除以2不够商1怎么办?(看作10个1,与下一位6个1合在一起是16个1,再除以2)追问:16表示什么?(16个1)商8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效地复习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强化了与本节课的新授内容有关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扩展。三、趣“趣”是从形式上来讲,复习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趣味性。教师面对的是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他们的自觉性一般较差,注意力的持久和分配能力较弱,只有新颖的、活动的刺激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学生被铃声“逼”进教室的时候,教师借助讲故事、做游戏、听音乐、开展竞赛等形式创设课堂情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四、实“实”指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讲,复习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就是学生身边或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能感觉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是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同时,也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三动”氛围中立体化地复习旧知。以第九册“积的近似值”第一课时为例,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理解收付现款时精确到“分”,教会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和实际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所以在复习时,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情境:小明去年把压岁钱存入银行,今年到期后,营业员阿姨告诉他,连本带利一共是一百二十元六角五分四厘,阿姨实际付给小明多少钱?这样设计,提前孕伏并且突破了新授的难点(这一难点必须是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能够解决的)。再以“圆的面积”为例,新授的重点是借助转化的方法和极限的观点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主要复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准备好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看似浪费时间,但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和上面的过程是类似的。五、新“新”也指从内容和形式上讲,复习的手段要更新,复习的内容要创新。无论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上看,还是从教师教学的艺术角度上看,教与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以“圆的周长”为例,一位教师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屏幕上先出现了一个正方形及其内切圆,问: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接着正方形四边闪烁,形象地演示周长即“图形一周的长度”;然后出现红、蓝两只小兔,问:如果以相同的速度从同一起点沿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赛跑,谁先到达终点?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巧妙地糅合了旧知和新知,创设的问题情境有趣味,有价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可谓匠心独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重要点。第一、我们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第二、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连加》一课时可以创设敲青蛙的游戏,青蛙一个一个的从地下往上冒,上每个青蛙身上都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看谁算的快敲得准的情境。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说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运用一些实际的机会。比如说在课间餐点的分发时,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段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想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再是要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实现轻松有效的教与学。(一)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怎样才能合理的利用主题图情境呢?有以下几点策略:1、深入领会内涵,理解主题图情境的意义,把握教学目标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就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学生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学生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主题深意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掌握知识,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把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充分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本文标题:我的小学数学故事(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3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