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职院校当前运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当前运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是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重点研究了该培养模式在当前运行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模式;问题;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与国际经济接轨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特点日益鲜明起来,我国的现代科技领域也在不断进步,对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突出。纵观经济发展强国,各阶层人才素质之高,是举世公认的,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背后,无不是拥有完善、合理的教育体系,其中尤以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为支撑。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是支撑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社会需要高科技研究人才,但同样需要大量的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性人才。可以说劳动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订单教育”是发展较快的办学模式之一,而且这种模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不可否认,一些院校在办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那么,如何办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特色,怎样解决好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在探讨其存在问题的同时力求找到解决的对策,以便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一、“订单式”培养的内涵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这种“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而是涵盖整个教育流程的一整套培养计划。企业从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介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甚至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这种模式走出了一条职业技能教育与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全新路径,不仅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本,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的局面。二、“订单式”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1、订单订制匆忙,质量难以保证。“订单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化,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为地方经济服务。但一些院校为了扩大招生人数,吸引新生入学,想尽各种办法与企业挂钩,联系上之后,不管企业是否需要人才,就以企业的名义开办各种订单班,结果是学生毕业后企业无法安置,导致校企联合办学脱节。而且目前高职院校面临办学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实训设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供需双方的信息渠道不畅,校企结合不易寻找结合点等现实情况,企业主动开展订单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高职院校高质量订单项目的取得十分困难。2、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差异,课程开设与需求不符。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于订单企业来讲,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强调学生既要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岗位技能。但个别订单企业为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教育规律,为满足短期用工需要,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降低教育要求,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利于进一步发展。除此以外,学校开设的课程应与企业所需的工作方向紧密相关。因此,对企业来说,学校开设的课程能为其所用是最根本的。但由于校企之间没有共同研究开哪些课程,往往只由学校自主决定开设课程内容,这样,学校开设的很多课程,没能很好地考虑到企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产业发展,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3、“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教师实践技能水平有待提高。“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毕业后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尽快就业,充实到企业、行业的建设队伍中去。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要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而且对企业要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对技术和生产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许多教师学科单一,知识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熟悉企业的产业运作过程及相关技能,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专业师资力量远远不能胜任职业教育的要求,进而影响高职教育的进步与发展。4、教学设备落后,实习内容不规范。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着力强调实践性。但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设备短缺、老化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与此同时,学生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提高,还需要通过实习来实现,但不少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对实习环节往往关注得不够。“订单教育”办学模式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虽然一些学校在实习环节上做得好一些,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企业实习环节往往做得不好。企业往往只是在其产销旺季时才让学生进入实习,但这种实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纯体力的劳动,没能真正让学生在生产或服务一线实习,因此也没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实践技能差,必然影响学校的声誉及企业的发展。5、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在实践方面存在矛盾。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获得订单,不顾自己的办学条件和能力,盲目向用人单位承诺,培训的学生不能适应特定岗位的人才需求,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挫伤了用人单位对订单教育的积极性。个别用人单位为了占有稀缺专业人才,随便承诺优厚待遇和条件。当毕业生到企业实习或就业时,单位实现不了约定,给学校、学生造成损失。一些毕业生诚信意识缺失。从眼前的个人利益出发,追逐高薪岗位的机会,给签约单位带来损失,给校企合作工作蒙上阴影。三、解决问解的对策1、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准确,特色鲜明。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人才层次、突出特色。根据行业特征和岗位需要,明确专业设计思路,规划、设计教学模式,构建组织教学活动。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解决一方面存在高职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缺乏技能型人才的矛盾。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的专业特色教育,为学生开辟就业门路的同时,也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2、与企业联手,获取高质量订单。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联系,让企业提前参与到教育中来,明确企业需求,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培养优质人才,但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用人单位的选择。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教育的企业,应该是生产规模较大,管理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与这样的企业合作,既能保证学生的实习安全,提高实践技能,又能使学生得到较为理想的薪酬及工作环境,促使学生珍惜岗位,努力学习及认真履约,同时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竞争,以便良好学风的形成。第二,订单项目的选择。在订单项目的选择上,要与学院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及办学能力紧密结合,同时,要注重项目质量,订单学生必须能够满足企业特定岗位的人才需求。3、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人才订单明确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应根据企业的要求,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为了做到这一点,校企双方可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和专家及学院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在共同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建立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素质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企业所需的知识、工艺与方法,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建立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建设要紧密结合实际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全力构建并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保证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得以落实的前提。同时要多渠道解决师资来源:一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创造条件并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或是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增强实践能力;二是培养和推出一批适应实践教学的“名牌教师”及专业学科带头人,推动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另外,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从企业中聘请领导与专家参与订单班的专业课教学工作,这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而且可以使专业课程易于调整,及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最后,教师与专家互相沟通,还可以学到更多的企业实践知识,提高专业技能。5、建设实训基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设施硬件是支撑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因地制宜,引入社会、企业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同时还需要建设保证高职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学基地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模拟、仿真工作环境。在校外实训教学资源还不是那么充足和稳定的情况下,只能建立仿真实践环境,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际技能的操练与培养。所以,职业环境需要必要的投资,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6、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实施“订单式”培养的一个重心就在于依赖订单企业解决实践教学问题,良好的实训教学资源是培养核心技能的重要条件。实践环节要严格、规范,还要有长远规划,不能为实践而实践,更不能让学生成为某些企业的廉价、短期劳动力。所以每一个实践环节都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而有计划地实施。要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要循序渐进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所以,在设计教学体系时,首先要找出专业核心技能,针对实现核心技能的要求,设计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针对专业核心课,设计其相应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针对岗位素质、技能要求来设计实践环节并取得职业证书,从而构建整体教学体系框架。最难保证的是实践教学,而最终体现教学水平的也是实践教学环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训条件和完整的实训过程,离不开真实的职业环境,因此借力于订单企业,保证实训教学效果,是“订单式”教育的一大优势。7、加强诚信教育,确保订单顺利实施。诚信是订单教育合作得以维持、深化的基本条件,是产学结合、合作办学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高职院校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应格外注重学生重诺践约、讲诚守信的培养,建立诚信档案,签订诚信协议,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守约的自觉性。同时,为了确保订单教育的实施,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应本着平等、诚信的原则签订协议,这不仅包括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办学协议,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定向委培协议,还包括学校与学生的诚信协议。参考文献:[1]黄元山,张捷.关于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0,(12).[2]吴红宇、郭丽冰,构建高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条件及对策建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王义谋,陈美红.加入WTO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桂和荣、沈宏毅、李文权、陶永海、吴淮生、陆少刚,“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研究及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5,(4).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当前运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8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