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 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一,背景:19世纪前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演变:时间代表人物及作品形象态度原因13世纪上半叶(最早)圣方济各会修士;亚洲游记生性凶残视之为心患13世纪后半叶到14世纪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文明、和平而繁荣的民族尊敬14世纪到16世纪游移不定完全失去联系16世纪兴趣压过恐惧和敌意重新发现中国17世纪利玛窦有礼有德、进步繁荣:君主睿智、谏臣贤能接近并尊重传教目的:文化适应政策18世纪伏尔泰;政论文章和虚构作品中国贤哲和说教者的神话对欧洲各方面进行指导作为武器对抗教会和压制二,总述阶段划分:(一)第一阶段:18世纪末------第一次鸦片战争(过渡期)(二)第二阶段:1840年------20世纪前十年(史料丰富,统一性:论述重点)三,第一阶段:(背景: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新的记录较少,只在一些诗歌或其他作品的零散段落中,而之前的作品相互矛盾,产生迷惑情绪;依据异国肖像,产生“套话”了的中国形象(一)第一阶段中国形象分类I注视者不同(受身份、先见、时间等影响)1,宗教人士耶稣会士:颂谕新教徒:不怀好意(官僚---文盲;商人---无赖)2,交往受挫者使团(游记):鞭挞商人(笔录、口述):恼恨II作品表现的态度不同1,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是浪漫主义代名词;从中国诗歌中汲取灵感形象:“奇幻中国”、“诗人与歌妓的浪漫生活”儒官:大腹便便、富有小女人:吊眼、小脚2,一些作家:试图揭示“中国幻想”、形象:“发育不全的民族在暮年享受颓废的快乐”诗人、儒官:毫无节制的鸦片和爱情耗空了身体,无行动力女子:无灵魂,肉欲快乐的尤物,“廉价”“卑贱”3,一些作品:蔑视、俯就态度形象:反面的,受嘲弄的中国人具体表现:①②③④(二)第一阶段中国形象总结:“表面化”、“漫画式”:集中于衣着饰品、外形特征、琐碎小事精神状态描写:自相矛盾
本文标题: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9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