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人格第一讲为什么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美国旧金山市政广场的祭孔活动定海一中纪念孔子韩国孔子学院温哥华孔子学院新加坡孔子学院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10年10月,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1803年—1882年)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未来中国向世界出口的最有影响力的产品不是衣服、鞋子、彩电、汽车等有形物,而是中国文化及国学。T1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三、孔子的教育精神——教师观一、生平以及教育实践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出生:贵族家庭(殷商后裔,宋国贵族)避祸至鲁国成长▲青少年时代:3岁丧父,17岁丧母15岁“志于学”孔子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他15岁“志于学”,读《诗》、《书》,学《礼》、《乐》,从不放弃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成长▲二十几岁时,当过委吏、乘田等小官为了谋生,年轻时他也做过鲁国大夫季氏的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表现出他从事实际工作的才能。由此他有些自许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成长▲而立之年:正式收徒讲学,编辑教材,开始其教育生涯。孔子从30岁开始奠定了一生为人处世、施教、为政的基础。他顺应当时“文化下移”的趋势,收徒讲学。孔子所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完备的私学。▲不惑之年: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在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成长▲天命之年:直接问政,做官。50-55岁曾任中都宰职务。孔子在教学的同时,从未放弃过步入仕途践履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理想。他51岁时鲁定公请他担任鲁国的中都宰,以弟子为辅佐,治理中都,颇有政绩。一年后升迁为小司空,管理土地、山林。不久又提升为大司寇,位同三卿(司徒、司马、司空)。他襄助鲁定公赴夹谷齐鲁之会,会后又运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季孙、孟孙、叔孙),孔子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派弟子子路为季氏宰去实施。孔子55岁时因与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下野。成长▲晚年:55岁弃职周游列国,弟子数十人随之同行,V:弃政游学他见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十几个诸侯国,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处容身之所。但他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周游列国期间,他的私学是走到那里办到那里,从来没有停止过教学活动。他在去曹适宋中途,“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蔡绝粮的危机时刻“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与子路、子贡、颜渊等弟子研究学问,砥砺品行。成长▲68岁返鲁尊为国老。晚年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核定工作。孔子返回鲁国时,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从此他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到逝世。孔子逝世时,弟子皆以父母之丧礼之,服孝三年。“三年心表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衰,或复留。”《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杂有其弟子的言行,是无系统的语录和记事体裁。《论语》一书共有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这是后人研究孔子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典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教育实践开创了大规模私人讲学的先河孔子是一位教育家还是一位社会学家?孔子是首先创办私学的吗?孔子是代表时代的先进者还是后进者?讨论题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二)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四)论教育内容—六经(五)论教学方法—“启发”“、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六)论道德修养:仁、礼(一)论教育的作用(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V:庶富教1、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庶”:即充足的劳动力;二是“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三是“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安分守纪。“富而不教则如禽兽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基础,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之后必然随之进行教育,引导人民,引导社会走健康发展的道路。(一)论教育的作用(2)教化民众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治和礼教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要高于一般政令刑律,主张“为政以德”,靠道德的引导、礼教的规范,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他把政治看作就是教育过程,为政就是一种完善自身并由此影响他人的教育活动。因此,只有实施良好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德治”的社会理想。(二)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内涵(2)意义: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必须受教育(3)人性论中的矛盾:“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子人性观是矛盾的吗?孔子人性观是如何发展的?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请思考(二)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2、人性论依据?3、针对奴隶主贵族的有教有类而提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脩: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数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少数商人弟子(如子贡),而大多数出生贫贱,如蓬户瓮牖、捉襟见肘的原宪,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4、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使平民有机会受教育——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的下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治术人才,依《论语》记载,可以概括为“士”、“君”和“成人”三个层次。士具有二重性:一是为学,其旨在修已;二是入仕,其旨在治人。为学要求学问道德方面能严格要求自己,达到崇高的境界,这是治人的前提;入仕要求能“使于四方”,“见危授命”,在政治上谋进取,以道治国安邦;君子须具有“仁”、“智”、“勇”三达德;成人则要有“仁”、“智”、“勇”、“艺”、“礼”、“乐”六个方面的要求,构成了孔子最理想的培养目标。孔子力求通过教育去这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达到改良社会政治的目的。(子夏)(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优”是指有余力(或优秀)的意思。这句话的含义是:为官从政尽职尽责,在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应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即出仕为官。(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孔子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取得官职俸禄,即“学也禄在其中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有没有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孔子培养的弟子大多参与了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但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是有条件的,他告戒学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教育学生只有在国家有道时才能从政,邦无道,不能行道时,要退而隐其身。(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2)依据:“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先进》【注释】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君子:这里指统治者。【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3)意义:“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成为推动当时人们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同时,也是对奴隶制世袭制的巨大冲击,有利于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学而优则仕”还是科举制的理论来源,二者有密切联系。(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不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文献、品行、忠诚和守信教育学生。文献主要指传统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品行、忠诚和守信实际上是指道德教育。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道德教育没有专门的教科书,而是贯穿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文化知识也是为道德教育服务。(四)论教育内容——六经“文”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是孔子亲手编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教科书,除《乐》散佚之外,其他儒家经典成为汉代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诗》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由孔子编辑整理而成,取其精华305篇,概称“《诗》三百”。《诗》的特点是合乎周礼,内容纯正无邪。诗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反映各地平民和贵族的风俗习惯,多为抒情诗;“雅”(宫廷诗歌)反映贵族的生活和政治情况,有史料价值;“颂”(庙堂诗歌)歌颂祖先的功劳,格调庄严肃穆。《诗》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名句欣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2、《书》又称《尚书》,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夏商周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3、《礼》又称《士礼》或《仪礼》,孔子认为三代之礼,周礼比较完善,他依据周礼加以改良,编辑成一部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作为教材。他要求学生“立于礼”。“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知礼是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他要求弟子不仅学会礼仪,而且要理解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4、《乐》又称《乐经》,与《诗经》相联,前者是曲调,后者是歌词。同时《乐》与《礼》也是密切相关,礼乐经常配合发挥为政治服务的作用,礼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用以规范人的行为,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乐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崇高的品格。孔子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本文标题:孔子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1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