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24课 《诗经》两首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朗读指导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蒹葭()溯()晞()湄()跻()坻()2、诗歌的基本结构为四言诗,注意朗读节奏为二、二拍。sùxīméijīchíjiānjiā《蒹葭》•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从:追寻。•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仿佛。•萋萋: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众多。•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弯曲。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的展现的画面。音韵美主要表现在:都是四字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整齐。作品押韵。运用叠词,重章叠唱,一咏三叹。《蒹葭》的结构内容: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景: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抒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加以分析。诗歌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是第一章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若即若离的反复咏叹,从而突出了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火的情感状态。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表现了他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心情的焦急与惆怅!主要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伙子对意中人的爱慕和追寻,表现了他可望而不及即的失望、惆怅、寂寞的心情1、起兴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2、重章叠唱,一咏三叹。三章句式相同,每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写作手法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1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2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索!”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一种目标,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关雎》和《蒹葭》都可看作爱情诗,但无论风格,还是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差别,试作简单分析。《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本文标题:第24课 《诗经》两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6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