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2016年历史备考观时政热点,析长效热点
2016年历史备考观时政热点,析长效热点【名师简介】胡运珉,中学高级教师,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先后荣获华中科技大学附中优秀教研组组长、十佳教师、武汉东湖开发区先进教研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求学》、《历史教学》(国家核心期刊)、《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直接考查时政热点并非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风格,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历史素养才是高考命题人的真爱。但鉴于历史学科独特的史鉴功能,高考试题或多或少会“暧昧”地呼应现实热点,让考生在历史问题中思考现实,在现实问题中反思历史。透过时政热点,搜寻高考长效热点(即契合时代主题的主干知识、高频考点),思考其可能出现的命题视角,考生在备考冲刺阶段不容忽视。一、民主与法治【热点背景】民主与法治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知识延伸】1.古代中国:(1)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权力制约关系,如朝议、三省六部制、内阁等对君权的限制;中央机构之间的分权与相互牵制;中央对地方的分权与限制。(2)古代中国思想家、政治家的法制观念及法律文献。2.近代中国:(1)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民主思想及其宪政实践。(2)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3)国民党的宪政实践。3.现代中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发展的历程。4.古代西方:从雅典梭伦改革到伯利克里改革;罗马法律制度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5.近现代世界: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二战后西德、日本的民主化改造;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命题趋势】视角1: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差异、原因、影响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代议制、现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不同的制度都是由各个阶段的国情(如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思想因素、历史原因等)决定的,其影响也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国内、国际等角度辩证分析。视角2:中外权力制约观念的差异1.古代中国: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通过相权(或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制约君权。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思想都闪耀着分权制约的光芒。2.古代雅典:城邦公民监督和制约官吏,议事会履行立法、行政职能,但受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的制约,以及受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交叉制约。3.近代西方:通过法制及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来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视角3:古代中外法制观念的异同1.古代中国: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法术势结合;儒家主张德主刑辅,以德治国。其中,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孟子主张治国需要法制,但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儒家法制观念深受宗法观念及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2.古代雅典:法律至上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原因在于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视角4:近代西方主要国家代议制发展完善的历程、共性与个性、原因、影响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的发展完善经历了比较长的过程。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的行政权转移到内阁手中。工业革命后,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英国代议制确立的突出特点:渐进的温和变革,民众的斗争和政府的妥协相结合,尊重传统和遵循惯例等。议会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分权制衡、政党政治是西方代议制的共性,但美(总统制共和制)、法(议会制共和制)、英(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德(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又有其个性特征。代议制确立的原因可从经济、阶级、思想基础以及政治前提来分析,其影响可从对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对世界等角度分析。视角5:近代中国追求民主的历程(代表人物、观念、背景、评价)【模拟演练】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材料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参考答案】(1)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法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2)同:都顺应时代的要求;都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都付诸实践并产生了实际效果。异:目的不同,韩非子是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用法来强化专制;孟德斯鸠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用法来约束专制;主张不同,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衡和君主立宪;性质不同,韩非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践效果: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统治残暴,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名师点拨】第一问是“据材料概括主张(或现象、表现)”之类的问题,考生的提分法宝是逐行、逐句、逐层全面提取有效信息。第二问是比较异同类的问题,考生要注意发散思维,多角度寻找比较点,如背景、主张、目的、过程、结果、影响等。在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历史人物时,千万不要忘记其阶级属性的异同。历史地、辩证地评价是“效果”(或结果、影响)类问题解答的关键。“历史地评价”是指把历史人物、事件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评价,“辩证地评价”是指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全面评价。二、反腐倡廉【热点背景】2013年,习近平提出“老虎”“苍蝇”要一起打;2014年,习近平强调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内两大法规,着力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知识延伸】1.古代中国:(1)监察制度的演变;(2)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的措施,明太祖惩治贪污的措施;(3)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近现代中国:(1)国民党政权的腐败;(2)中共的党风廉政建设――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3.世界史:(1)雅典陶片放逐法,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2)罗马法中限制贵族滥用权力的规定;(3)近现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文官制度;(4)巴黎公社的廉政措施――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命题趋势】视角1: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特点、评价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监察、司法。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官员贪污,但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视角2:古代中国与近现代西方廉政建设的比较1.古代中国:历代政权重视约束各级官吏权力;重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以严格的法律规定惩治腐败;建立日趋完善、相对成熟的监察制度。古代中国的廉政建设以维护皇权为根本目的;强调人治;突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2.近现代西方:以分权制衡作为廉政的主要方式;通过立法加强廉政建设;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保障廉政建设顺利进行;把维护个人权利作为预防腐败的根本手段,保障个人的自由平等;重视公民的权利教育和参与能力;西方的廉政建设以维护公民的利益为前提;重视法治;突出民众对官员的权力监督。视角3:中西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模拟演练】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选拔途径,并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参考答案】选拔途径: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征辟制、荫袭制和科举制等。功能: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和多种途径,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和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名师点拨】古代中国文官的录用制度主要有先秦时期的世袭制(表现为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荐举制(如汉代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评价历史事件或制度时,从政治(包括政策、制度、政局、国家)、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全面分析。三、合作共赢【热点背景】合作共赢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在政治领域,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积极与世界各国增进政治互信;在经济领域,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在社会人文领域,以“公共外交”为引领,积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友谊。【知识延伸】1.古代中国:(1)朝贡外交;(2)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3)郑和下西洋;(4)海禁与闭关锁国。2.近代中国:(1)清政府的屈辱外交;(2)抗战时期中国与盟国协同作战,废除列强在华的治外法权,国际地位提高。3.现代中国:(1)建国初期的外交;(2)20世纪70年代开创外交新局面;(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4.近现代世界:(1)殖民扩张;(2)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3)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4)三大区域经济组织。【命题趋势】视角1:朝贡外交与近代西方外交的差异及原因1.差异:中国:形成华夷观念;德威并用;没有平等的外交观念和礼仪;缺乏专门的外交机构;以中国为中心,以朝贡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宗藩体制。西方:确立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确立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外交领导机构(或外交部);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运用国际法规范外交行为。2.原因: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对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缺乏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间交往频繁;欧洲国家间矛盾冲突;启蒙思想、自然法的影响。视角2:中国外交政策(或国际地位)的演变1.古代中国的外交:对外交往悠久频繁,多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藩属朝贡关系,很少给予外部真正的平等外交。2.近代中国的外交:列强侵华,建立国家条约关系,不给予中国真正平等的外交地位。但民国政府不断地谋求外交关系的改善,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通过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3.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视角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
本文标题:2016年历史备考观时政热点,析长效热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7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