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40110)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开发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2.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能创造性地独立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3.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作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2.计算机教育应用3.现代远程教育三、修业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其中优秀者,在符合提前毕业的条件下,可以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能提前毕业。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两个必备条件:(1)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第四学期末之前),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且其中至少有一篇论文是在CSSCI(B)级或CSSCI(B)级以上刊物上发表;(2)修满所需学分。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32学分。符合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五、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3.研究生导师组负责制定与修改文献阅读书目,并在每届研究生录取工作结束后,将文献阅读书目发给录取的每位研究生。每位硕士生必须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每篇文献阅读报告5000字以上)。4.培养计划要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导师必须在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指导研究生制定出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在第一学期内指导研究生制定出论文研究计划。5.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时学分备注公共基础课100020001001马克思主义理论秋季603硕士生需从4门课程中选择2门100020001002x基础外国语春季秋季804学科基础课128020302001教育学原理秋季Ⅰ402硕士生需至少选择3门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中含一门研究方法类课程128020302002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方法秋季Ⅰ402128020302003教学设计与教学开发春季Ⅱ402128020302004远程教育研究春季Ⅱ402专业主干课128020303001学习心理学秋季Ⅰ402必修课程128020303002教育技术学专题研究秋季Ⅲ402128020303003虚拟学习环境建构秋季Ⅲ402发展方向课128020304001教育统计与SPSS软件春季Ⅱ402硕士生至少需要选修4门8学分的课程128020304002媒体文化研究秋季Ⅲ402128020304003教育哲学春季Ⅱ402128020304004外国教育问题研究春季Ⅱ402128020304005知识管理与绩效技术春季Ⅱ402128020304006教育社会学秋季Ⅲ402128020304007教育信息处理秋季Ⅲ402128020304008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秋季Ⅰ402128020304009数字媒体应用研究秋季Ⅲ402128020304010数字媒体影视制作研究春季Ⅱ402128020304011教育资源建设与标准秋季Ⅰ402128020304012多媒体网络技术春季Ⅱ402128020304013媒体与学习研究秋季Ⅲ402注:1.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指导跨院校或跨学科选修发展相关的硕士研究生课程。2.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2.教学方式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考核方式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科基础课中至少有一门课程为闭卷考试。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专业方向课以“考试”或“考查”的方法进行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需求具体设置)。4.必修环节(文献阅读1学分)硕士研究生需要在导师及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文献阅读。文献阅读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PPT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硕士研究生需要在第二学期期末上交两篇文献阅读报告(每一篇5000字以上)。完成发表(PPT报告)与文本报告后,记1学分。六、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须进行以下环节:1.论文研究计划导师必须在研究生入学后一学期内与研究生共同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并按该计划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2.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3学期末或第4学期初(符合提前毕业要求的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3学期初),第一次开题未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可于第5学期初进行第二次开题。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3.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开题报告通过后,要定期向导师作论文进展报告,以便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每位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报告不得低于2次,具体时间、形式和范围,可以由导师自行确定。4.论文评阅与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末之前进行(硕士研究生答辩应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硕士研究生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但两次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5.论文发表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以上各环节合格后,共记4学分(含开题报告1学分)。七、实践活动1.发挥课堂教学的实践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复杂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安排硕士研究生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由导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育技术实践情况进行考查。3.引导硕士研究生参加导师或导师组的科研课题研究,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八、教育技术学专业经典文献目录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施良方,崔允郭.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盛群力、褚献华.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阎力(译).学校中的多元智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霍力岩,房阳洋(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徐蕴,张军华(译).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美]WalterDick等著.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美]RobertHeinich等著.教学媒体与技术(第七版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武法提著.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英]约翰·丹尼尔,丁兴富译.巨型大学与知识媒体——高等教育的技术战略[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18.RobertReiser&JohnV.Dempsey.TrendsandIssuesinInstructionalDesignandTechnology[M].PrenticeHallPTR,200219.赵勇.传统与创新-----教育与技术关系漫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丁新.国际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美]基更.远程教育理论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23.Curren,R.PhilosophyofEducation[M].BlackwellPublishing,200724.Corson,D.EducationforWork[M].LongdunnPressLtd,199125.Feldman,R.S.TheSocialPsychologyofEduc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26.Pardey,D.MarketingforSchools[M].London:KoganPage,199127.Peters,R.S.TheConceptofEducation[M].Routledge&KeganPaulLtd,196728.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9.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0.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1.哈贝马斯.交往与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2.R.M.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3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4.J.J.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5.沛西·能.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6.J.皮亚杰.发生认知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7.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教育与人的发展”卷、“教育与社会发展”卷、“教育制度”卷、“国际教育展望”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93年版,199338.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9.B.F.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41.吴元训.中世纪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2.雅斯贝尔斯
本文标题: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8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