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地存在教材之中。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因素,巧妙地设计传道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善找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导之以行”上做文章,巧施德育的最佳渗透法,已达成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一、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内化”——动之以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学科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凭借之基。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育人因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从而达到“出虽浅而寓意深”。1、情景创设。运用科学中的生动情节,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是科学课生活化、趣味化的体现。知之者而不如好知者,好知者而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对新颖、奇特的的事物异常感兴趣。一个演示,一个故事,一种现象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激发。如教学《桥》一课,先可引导学生阅读李春设计建桥的故事。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科学态度。在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最佳情绪时,在组织学生进行平桥和拱桥的比较实验。这样能更有效地渗透拱桥、斜拉索桥、引桥的力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的精神。如学习《一片完整的叶》时,从已知入手,教学伊始,教师就创境引课,启发学生从描述一课大树引入描述一片树叶,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活动。又从“悬念”入手,引导学生猜测拓印描述的叶子,让交流者思维得到拓展,让倾听者倾听意识得到培养,并相互纠正用词不当的问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感受树叶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将有关法律法规等精神贯穿其2中,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和保护》、《自我保护》等教学中,教师可自然而然的渗透法制教育和环保教育,养成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自护能力。2、借题发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发挥插图的作用,利用这个“留空”处,触发学生思维活动,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讲解《养鱼》一文“养鱼的过程”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文中的插图,并指导演示,从而加深掌握饲养小金鱼的过程以及注意的事项。又如在《怎样认识岩石》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四幅插图,认识观察岩石特征的方法有看、摸、刻等。这种形象,具体、直观的情景教学,只要潜心安排,精心设计,必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3、气氛渲染。遵循教材中的特点,进行多媒体教学。小学科学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教师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音像教材中的有关事物和情景,增强直观性,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潜移默化,深受教育。如《张衡和浑天仪、地动仪》一文,教师出示投影片——浑天仪、地动仪,让学生认真地观察,直观的认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基本构造。从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刻苦钻研科学的兴趣。4、寓教于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如教学《家乡的商店》一课,训练学生购买商品能力的时候,可进行角色扮演,做购买商品的表演,让学生独立自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又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教师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小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熏陶,感染,从中不知不觉认识保护青蛙的重要性。二、从德育的最佳训练点“外强”——导之以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渗透不是孤立地、抽象地、静态地进行,而是应做到“内应外合”,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延伸、拓宽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之中去,构成一个全面教育的整体,使学生在玩中收益,在玩中求知,真正做到“行虽微而旨趣远”。31、联系相关学科。常识教学不仅本身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也有着相关的联系。教材中有些内容曾在其他学科学过,因此,教师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预习课”的手段,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学《动物怎样过冬》一课,学生回顾语文课文《冬眠》中学过的方法。科学课文《太阳和太阳系》与语文课中《太阳》有相似之处,教师用不着多讲,这样课堂教学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常识课文与语文有联系的还有:《植物怎样传播种子》与《植物妈妈有办法》,《动物的进化》与《鲸》等。2、凭借榜样力量。科学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不少具有名族气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好榜样。而小学生模仿性强,仰慕名人和英雄,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榜样的示范效应,充分运用这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去教育学生。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认识水、空气、金属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以此教导自己的行为实践。除此之外,教学《重力》、《热气球》等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牛顿、蒙特戈菲尔等科学家的故事,做相应的科学实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科学精神。3、运用激励机制。观察、实验是打开自然科学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开展一些科学知识竞赛、实验操作竞赛、科技制作展评等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如学了《物体的弹性》一课,了解弹性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布置课外继续研究物体弹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弹性的应用。如观察一辆自行车,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比一比那组找得多、快。还可让学生学完《物体能传播声音》,学做土电话;学完《压缩空气》,自制空气枪;学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寻找惯性现象等等,从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4、参加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消化、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学了《家乡的道路》4后,我们在学生初步掌握交通规则、认识交通标志的基础上,开展红领巾交通小卫士活动,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交通安全教育,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同时,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家乡道路的今昔变化,从而使学生感知家乡的道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激发从小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情感。组织学生浏览本地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环保生态小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这种探究方法符合科学教学“以人为本”的活动性原则,改变学生光听、记、背、考的被动现象。教学实践证明:“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内化”——动之以情、“外强”——导之以行,这是一条常识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子。只要通过最佳“结合点”与“训练点”去渗透“理”的启迪,实施“情”的感染,强化“行”的训练,达到“德”的到位,就能确保科学传道功能上的实效性。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8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