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 常州市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
常州市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作者:金一维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张文伟常州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2007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世界城市格局。在长三角都市圈,以上海为极化核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不断发展,日益融入到世界分工体系中。作为长三角都市圈中的一个中等城市,常州市发展现代制造业的过程受到来自区域经济的外生力量和城市自身产业发展轨迹的内生力量的双重作用。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是常州快速、稳定、高效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城市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本研究结合常州市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研究常州市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区域产业合作方式,对优化提升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产业空间布局效率提供参考意见。本文首先从产业结构、效率、区位熵、产业生命周期、产业关联和产业链角度分析提出了常州市制造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然后从区域城市职能体系分析常州区域产业协作途径;最后从知识经济区位理论出发,提出了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建议。2.期刊论文黄新飞.郑华懋.HuangXinfei.ZhengHuamao区域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趋同分析——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9城市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10,27(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9市的制造业为例,通过衡量行业空间集中度和地区专业化水平指标,发现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已进入聚集与扩散并存的新阶段,各城市间制造业结构的差异性增强,地区号业化水平提高,但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岸、西岸内部各城市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同构性.同时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9城市1993-2007年面板数据的同归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确实存在σ-趋同和条件β-趋同.3.学位论文张磐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2005长株潭一体化问题由来已久,但长株潭一体化的关键是产业一体化,而产业一体化的核心是支柱产业的融合。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创新理论,围绕长株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一体化研究,提出了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推进原则、一体化的重点及其布局,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促进对策。本文从长株潭现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背景,明晰了长株潭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成绩与问题、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长株潭“依靠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促进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超越三市按行政区划独自规划、发展支柱产业的旧格局,三市统一规划支柱产业布局、统一支柱产业政策、统一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深化分工,优化结构,构建优势支柱产业群体,形成三市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思路。长株潭支柱产业的一体化应突出:发挥地方特色与比较优势结合;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结合;科技、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支撑现在与引领未来结合;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的原则,立足园区,保证重点,集中发展。支柱产业的一体化,要明确总量、结构、产业与一体化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明确三市的共同任务及各市农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各分业一体化的重点任务,尤其是要搞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工程机械制造、混合动力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一体化的规划与布局。本文在最后一章主要分析提出了推进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七大对策,要求突出自主创新,抓住两类产业,做好四层规划,培育三类人才,建好五个平台,实施七大专项,推进一体化运行模式,以此推进长株潭支柱产业的一体化进程。4.学位论文胡珺皓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2006产业发展与布局是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就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我国的经济繁荣在这两个地区得到集中体现。相比之下,我国北方的京津冀都市圈整体经济增长比较缓慢,与上述两个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京津冀地区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和布局进行了研究,并试图提出建设性建议。首先,本文回顾了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现实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次,在上述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京津冀都市圈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利用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的产业系统进行了评价和排序,最终结合实际情况导出了京津冀都市圈的主导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产业群。本文认为:在“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应重点发展以下产业群:一是以化学原料及医药为主的化工产业群;二是以黑色金属采选及冶炼压延加工、金属制品、机械及装备制造等为主的金属加工制造产业群;三是以电子信息和通讯设备为主的高技术研究开发与制造产业群;四是以教育与科研、旅游、会展等为主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以商贸流通、金融和信息服务为主的服务产业群。再其次,本文在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构想。本文认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空间布局的框架是:做优“双核”-北京、天津;做大做强“三带”-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秦唐津沧滨海重化工产业带、石保轻加工制造业带;统筹协调“四区”-京津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产业区、唐山-秦皇岛重化工业优化提升区、石家庄-保定-沧州先进制造业区、张家口-承德生态产业区。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本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都市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5.学位论文王向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以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为例2007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确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当前一项现实和紧迫的任务。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开发区建设的新兴产物和发展方向,正在成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基地。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开展现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江苏沿江大开发的必然选择。在沿江开发建设过程中,省、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专项环保法规、产业导向名录、产业布局规划、经济扶持政策,规范了沿江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促进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江苏省生态工业试点园区,初步形成了氟化工循环经济链、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钢铁废物资源利用产业链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开发区比较注重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建设;注重从规划入手,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注重加大各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为生态园区建设提供良好环境;注重“绿色”招商和入驻项目质量,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注重发挥企业的自律作用,创导和树立良好的生态文化。随着开发区各项环境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各项环境管理的日趋规范,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工业园的稚形。面对下一轮的经济发展,常熟经济开发区应从更高的起点着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进一步承担政府对环境的责任,制定和落实与之配套的公共政策,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要着重于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坚持生态工业导向,着力构建水资源梯级利用链,粉煤灰、脱硫石膏、造纸污泥综合利用链,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链,氟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废旧物资利用交换信息中心和交换平台,建设虚拟型生态工业园。要着重于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风险应急防范体系和监测、管理网络,建设生态防护林带和生态缓冲带,形成分区完善的生态园区空间布局。要着重于推进企业内部生态化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认证,不断提升企业生态化水平。要着重于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完善各项环保考核激励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要着重于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规范和扶持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6.期刊论文徐炳胜上海产业转移效应研究-长三角2009,3(1)产业转移对上海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上海产业发展产生了结构效应、内部结构效应、就业效应和创新效应;国内产业转移为上海转移低端产业和价值链低端环节创造了机会;城区产业转移确立了上海环形产业空间布局.今后,应加大承接国际高端产业或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力度,逐步向外转移低端产业或价值链低端环节,利用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逐步提高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扶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7.学位论文戴庆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研究2007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国际视野,从产业、企业二个层面及广义的角度,阐释了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涵:继而,一方面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经验及启示,另一方面从产业国际化与高度化,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一体化等角度,通过对江苏制造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及国内外比较分析,阐述现状、剖析问题、指出差距、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江苏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系列对策。历次世界工厂形成及当今发达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经验表明,先进制造业基地具备全球化、高技术化、产业集聚化、与服务业融合化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的现状实证分析后发现,江苏的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从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化转变时期:江苏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与国外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省份有较大差距,在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近年来,江苏大中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自主创新创新能力较弱,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江苏制造业地区集聚特征比较明显,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是技术、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并且绝大部分行业集聚呈加强趋势,但同时也有一些代表江苏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如医药、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产业,不仅集聚没有充分形成,反而有分散化的倾向。江苏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存在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技术研发及技术服务市场化程度低、存在体制性障碍及开放程度较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认为,江苏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稳妥地发展大型制造企业;继续大力引进外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促进制造业集聚;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性的发展。8.学位论文郭展耀广州市番禺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2009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的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过度密集给城市的运行造成巨大压力,一些城市结构还成为城市发展的束缚。为缓解城市人口增长的压力,一些大城市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结构,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br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市将番禺作为行政区划调整的重点地区之一,2000年撤消番禺市改设为广州市的一个行政区;2005年又将番禺折分为番禺和南沙两个区。本文以番禺区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为实例,以城市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番禺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广州和番禺在城市发展中的关系,指出番禺改为广州市辖区,实际上担负着实现广州市发展诉求的任务,而广州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是影响番禺区经济社会功能定位的关键性因素,番禺的发展必须服从广州城市整体利益。由此,厘清了番禺区的发展定位,要把番禺打造成为广州市现代化新城区,珠江三角洲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集群,商贸、旅游、资讯综合服务中心,知识与创意产业基地,宜业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番禺新区与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策略:即要按照协同发展理论原理,整合番禺空间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促进社会和谐,与大广州区域协同发展。通过这些研究试图为发挥番禺在广州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为广州市扩大城市规模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总体功能和资源配置,推进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广州市的城市综
本文标题:常州市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