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形成单元学习导引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坚冰已经打破”1991苏联解体苏联改革新经济政策—“道路已经指明”戈尔巴乔夫改革1917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1922年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1936年宪法—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改变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新经济政策(1921-1928)十月革命(1917)——————向社会主义过渡——————战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武装叛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国际:帝国主义对苏俄进入武装干涉,并扶植国内反革命势力苏俄内战主要起因目的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同时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内容①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利益,但取得一定效果)②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④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但保证战时劳动力供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新经济政策(1921-1928)十月革命(1917)——————向社会主义过渡——————战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特点“战时”“共产主义”(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评价结论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脱离生产力水平,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在战后引发社会动乱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新经济政策(1921-1928)十月革命(1917)——————向社会主义过渡——————战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武装叛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国际:帝国主义对苏俄进入武装干涉,并扶植国内反革命势力目的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同时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内容①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利益,但取得一定效果)②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取消自由贸易(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④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直接原因)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直接目的是解决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①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缓解政府和农民的矛盾)②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促进市场繁荣)④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新经济政策(1921-1928)十月革命(1917)——————向社会主义过渡——————战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特点“战时”“共产主义”(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评价结论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脱离生产力水平,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在战后引发社会动乱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②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①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工农联盟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后斯大林过早地中断了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547-1917沙俄1917-1922苏俄1922-1991苏联问题情境: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搜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地……”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三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四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非常时期,非常政策;集中力量,战胜敌人损农利益,引发危机生产关系,超越实际直接过渡,错误途径(2000.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巩固新生政权2、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列宁倾听农民的意见……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材料1材料2兵变的主要是哪些人?为什么会兵变呢?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阶级敌人乘机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在苏联发展资本主义呢?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管理方法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读材料思考:1925年,苏俄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在经济上仍面临着何种任务?为此苏联采取了哪些政策?任务: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由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1924年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1)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形成过程:国内:1)苏联建立19222)列宁逝世(1924),斯大林掌权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国际:资本主义封锁包围①1925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什,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②随后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弊端: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1926年苏联粮食供应出现困难,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的结果,于是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参加集体农庄,消灭富农③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以宪法形式规定了国家性质、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弊端:损害农民利益,违背农民意愿,实际上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国家性质: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政治基础: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苏联的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二战中德国进攻苏联)爆发而被打断3)形成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①外因: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②内因: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长期缺乏民主传统)③个人因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内斗争的错误估计及过于自信的性格4)主要特征:①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②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③分配体制: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④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高品和市场,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2)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2)损害农民利益,农民积极性不高,计划指令也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成就3)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1)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的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没有因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弊端学习延伸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历史反思启示提示:比例失调人民困难损农利益损地方、企业积极性体制僵化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农民利益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改革要不断深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答: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②1921年,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③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⒉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A、俄国的国情B、允许私人经济成分存在C、巩固工农联盟D、如何走上社
本文标题: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0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