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零至七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心理卫生、生长发育规律、健康评价与教育、儿童营养、疾病预防、常用护理技术和急救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该学科的学科性质;把握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该学科的研究方法。【教学重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要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的机构,幼儿园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每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具备幼儿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保育目标的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参考书目】1.蔡黎曼著《幼儿卫生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万钫著《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朱家雄著《学前儿童卫生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冯志坚主编《幼儿生理卫生与保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李林静著《学校卫生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郑晓边著《幼儿卫生学》大象出版社1998年12月版;7.顾荣芳著《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8.麦少美主编《学前卫生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一节学前卫生学的概念、任务和方法一、什么是学前卫生学学前卫生学是研究3至6岁幼儿生命活动规律和保护幼儿身体健康(PB2),增强幼儿体质的科学。它的目的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保护其身心正常发育,增强儿童体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它是以科学规律积极协助幼儿教育机构初步完成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也就是说,它是为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服务的。二、学前卫生学的任务(一)任务根据学前卫生学的目的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卫生学必须完成以下任务:1.要研究幼儿年龄相关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的规律。2.要研究外界环境和教育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3.要研究如何采取合理的卫生措施和组织幼儿教育,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二)内容幼儿卫生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研究内容涉及教育学、医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具体来说:1.侧重研究幼儿机体本身。如解剖生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对健康的评价。2.研究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如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多动症、情绪障碍等。23.研究各项教育和保育措施中的卫生问题。如幼儿的生活安排,游戏、学习、体育锻炼,娱乐等与幼儿发育与健康的关系。4.研究直接影响幼儿健康的营养和体育锻炼问题。如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如何调配平衡膳食,幼儿三浴锻炼等。5.研究幼儿园的环境、建筑、设备。如玩具、桌椅、建筑物等卫生要求;同时还要研究幼儿的绿化,环境保护等问题。6.研究对幼儿危害较大的常见疾病以及意外事故的处理,以及如何对幼儿做好安全教育。如发烧、惊厥、腹泻的防治。7.研究幼儿的健康教育问题和保健制度的建立。如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卫生习惯的培养和卫生知识的教育。总的来说,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2.研究促进健康的措施;3.研究评价健康的方法三、研究方法1.调查统计法:它是通过调查,将资料整理后,作统计学处理,再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营养卫生、环境卫生、疾病和健康状态等进行调查。2.实验法:即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观察幼儿身心的变化。可分为:(1)实验观察法:研究者在有计划地控制外界环境条件下,观察、检查实验对象的身心变化状态。此方法可以研究生活制度或饮食营养对幼儿的体质和健康的作用,也可以研究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健康和智力发展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环境因素对幼儿身体的作用等。(2)实验室的检查:通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细菌学等方法对搜集来的实物标本和材料进行检验和分析。例如,对幼儿的食物、饮水等进行检验分析,对活动室的空气、照明检查测定,对环境污染及噪音的检查测定。3.体检法(身体检查法):此方法较为经常运用,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幼儿进行身体检查。如量身高、称体重,检查智力等。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身体测量、体力测验及有关疾病的检查、诊断等都属于身体检查法的范畴。4.观察法:幼儿园应设有隔离室或观察床。在传染病流行期,患病幼儿应立即隔离治疗,与患儿接触过的小朋友或所在班级,均要进行隔离或检疫,进行认真的观察。同时也可以到医院对幼儿各种疾病进行观察。(PB17)以上几种方法都是研究幼儿卫生问题常用的方法,在实践中往往是综合应用的。第二节学前卫生学的回顾与展望一、我国古代1.人类已意识到幼儿的卫生保健问题,并在小儿养育、卫生护理、食物选择、疾病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了经验。古人已认识到:“婴儿体小质脆,气血未定,保育偶或疏忽即能成病。”对婴儿的断脐、拭口、洗浴、穿衣、哺乳等问题都有所研究,这在许多书籍中都有论述,如《幼科准绳》、《育婴家秘》等。2.认识到了胎教的重要性。古人已十分重视胎教,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对孕妇饮食起居,情绪行为等而下之方面的某些戒律。早在西汉初年,贾谊著的《新书》中专立一篇《胎教》。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里更是将“妇产”一门列为首卷,阐述了养胎之道。古人对胎教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内外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认为孕妇的所见所闻可使胎儿“有感而变”,主张避开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提出“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等。除了外在环3境外,他们认为母体的内在环境也会影响胎儿,如“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恼怒而气塞不顺,欲生好子者,必须先养其气”。主张服妇的喜、怒、哀、乐不可过分。(2)强调早孕期间的调理。认为妊娠最初3个月是胎儿各器官成形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受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3)对孕妇提出“保卫辅翼”之道。即在胎教中对孕妇的饮食、起居、劳动、用药等方面提出要求。如饮食方面,主张孕妇不宜过饥过饱,以保持脾健胃和,“忌邪味”,“勿过饮酒”等。其他方面,要求孕妇“勿举重,登高、涉险;勿多睡卧,时时行步;勿劳力过分,应勿太温”等。胎教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其中包含着不少合理的内核,有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和认可,值得总结和借鉴。二、解放前幼儿卫生不受重视,虽有零星的托幼保健机构,但主要是为有钱人的子女服务。解放前,由于幼儿园数量少,并且多为私人及教会创办,幼儿卫生不受重视,虽然也设立过一些妇幼保健所,开展过一些妇婴保健工作,但主要是为有钱人的子女服务。劳动人民的子女不可能入托入园,也不可能享受卫生保健。当时我国婴儿死亡率占世界首位,高达20%,可见受当时的社会制度制约,根本谈不上有幼儿卫生保健工作。三、解放后概况: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幼儿卫生保健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队伍,并且开展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的入托入园率不断增大,幼儿卫生保健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1979年国际儿童年中,联合国提出了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十条宣言,20世纪被称为“儿童世纪”。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幼儿卫生保健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队伍,并且开展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做了大量的儿童卫生调查工作,并将儿童生长发育作为全国的重点研究项目。为了掌握解放后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的标准,1975年国家将这项工作列为全国医学卫生的重点研究项目。并先后进行了三次儿童调查工作。(1)1977年3月完成了九市区0—7岁儿童生长发育的调查任务;(2)1985年4月—10月对吉林、山西等十省、自治区城乡0—7岁儿童体格发育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与1975年相比,我国1—7岁儿童身高平均增加1.5cm,体重平均增加0.5kg。(3)198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又对全国九省、自治区的84个县、市0—14岁儿童、少年的发育、健康、教育和预防接种等情况进行调查,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了制定政策、措施的科学依据。2.全国托幼、妇联保健、防疫等机构做了大量的儿童疾病防治工作。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建立了幼儿的健康卡片,坚持入园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做好对儿童的疾病防治工作。例如:对蛔虫、龋齿的防治,对幼儿近视眼的预防,对幼儿营养性贫血、肾炎、肝炎等疾病也作了一些研究。3.对幼儿营养问题的研究。对幼儿营养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较为重视的,特别是近年来对微量元素的研究更是深入了一层,研究认为幼儿缺乏某些微量元素,会造成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4.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体育与儿童健康的关系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幼儿园也尽其所能为幼儿提供锻炼的场地、设备,4有些幼儿园还积极开展三浴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托幼机构的安全、卫生问题。为了使托儿所、幼儿园的建筑设计能满足安全、卫生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987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教委颁布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对托儿所、幼儿园的规模、面积、结构、设备等提出了一系列的安全卫生要求。6.环境教育。从小对幼儿进行卫生和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教育纲要对各班幼儿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也日益重视通过常识课和日常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卫生教育。总之,近年来,我国的幼儿卫生工作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卫生工作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章复习要点】1.能准确理解学前卫生学的学科性质。2.把握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及卫生学意义【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发育特点、懂得相应的卫生要求。【教学重难点】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发育特点及相应卫生要求。【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教学时数】9课时【教学内容】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具有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了。但是,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器官还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小孩不是成人的“缩影”,正如中医儿科学所指出的:“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稚阳稚阴之体”,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以上两方面正是对小孩身体特点的概括。了解孩子是科学育儿的基础。为了比较系统、全面地谈谈小孩为什么不是个“小大人”,就让我们以人体的各个系统为顺序,看看小孩子的特点,以及应注意的一些保健问题。那么,什么是人体的系统呢?我们知道,构成人体生命大厦之砖是细胞。细胞的形态不一,功能各异。有的细胞形状纤细,能伸能缩,那是肌肉细胞;有的貌似圆盘,能携带氧气,那是血液里的红细胞;有的细胞上有许多突起,像根小树苗,可以传递信息,那是神经细胞,肥头大耳的是脂肪细胞,等等。一类细胞聚合在一起就构成组织,不同的组织巧妙地搭配起来就形成器官,如心脏、血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管、脑、耳、眼等都是器官。许多器官成龙配套,完成某一方面的生理功能,就成为系统。第一节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一、什么是运动系统(PA2)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人体共有206块骨头,骨与骨相互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以维持身体的形态和姿势,并保护着内部的脏器。骨与骨的连结叫骨连结。有的骨连结为不动连结,例如颅骨;有的骨连结为微动连结,例如脊椎骨;有的骨连结可以活动,叫关节,例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等。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关
本文标题:学前卫生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2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