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pt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专题三专题框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①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历史条件)●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巨大,失误严重③1966--1976年:“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④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文革”中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1966--1976)年代52576066717375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1、条件的成熟:(1)政治上:新中国政权的巩固(2)经济上: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1)内容:①规定“过渡时期”的含义……②规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教材)(过渡时期总任务:“一化三改造”)(2)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同步进行)(3)两者关系: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53年56年•依据:•中心环节:•重点地区:一五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基础优越,靠近苏联易受援助“一五计划”(1)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任务:(3)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4)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重工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大改造过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和平赎买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1)内容:(2)实质:(3)结果:(4)意义:(5)存在的问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政策)对农业、手工业和改造(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①标志……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改造后期,急躁和粗糙(急于求成)表幻灯片17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但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体农民私有制个体手工业私有制改造后性质改造前性质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封建地主阶级,除个别地区以外,也已经消灭了。富农阶级也正在消灭中。原来剥削农民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它的队伍扩大了,它的觉悟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知识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想一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56年66年十年探索时期:是探索就会有成功,有挫折。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取得哪些成功的探索?(1)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课外自主阅读)(2)中共“八大”(依据、内容、意义)背景:内容: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形势发生根本变化①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②规定主要任务:……③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①……初步成果;②为……指明方向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感悟历史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鼓足干劲加油干坐吃山空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放开肚皮吃饱饭2、探索中的重大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特点: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指导思想)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3)实质:“左”倾冒进错误(4)影响: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极大破坏②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5)原因:①缺乏实践经验②理论认识不成熟③对国情认识不足1957年,苏联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15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但1958年先改为7年,后改为3年赶上英国。图3、纠正错误:①开始:②八字方针:③成效: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什么?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4、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自主阅读)(1)基础工业建设:(2)交通建设:(3)能源建设: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失误:正确: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自主学习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成就:•失误:①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一五”计划的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的“文革”工商业:资本主义私有制农业、手工业:个体私有制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改造前:改造后:主要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主要形式: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大跃进”时的宣传画•错误:•危害: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规律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影响了人民生活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1、召开:1978年12月,北京2、基本内容:(阅读P59第一段)(1)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3)组织路线:(前提)(关键)(保证)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3、历史意义:两大转折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体制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三个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小站练兵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上的伟大转折,主要因为: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D抛弃了一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2.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是:A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B四届全国人大的召开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十五大召开3.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这是由()A中共的政党地位决定的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D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主要矛盾三度认识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想一想: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含义: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兴起?想一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中国当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其次,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风险较大;再次,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的成功做法基础上并加以肯定和推广的。(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前的农村状况怎样?1、背景: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③全面推广:1983年2、过程: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革改地土社公民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合作社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自主经营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2.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的全是自己的难点释疑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案例分析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3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