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一)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一)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国央行不断降息。随着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美、日、英等主要国家的央行转而求助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方式向经济注入巨量的流动性。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在对量化宽松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日本量化宽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当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量化宽松;金融危机;流动性陷阱;零利率一、引言全面的全球金融危机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面临着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各国在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力度的同时,货币政策也赤膊上阵。随着短期利率接近于零,传统货币政策“弹药”已耗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成为美国、日本、英国等多国央行的选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EasingMonetaryPolicy,也翻译为定量宽松或数量宽松)诞生于2001年3月,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急剧萎缩,面对长期性的通货紧缩,日本银行(BankofJapan,以下简称日银)实施了首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谋求金融市场稳定。简而言之,量化宽松是指当短期利率接近或处于零时,中央银行向经济体系大量注入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的资金,以刺激经济。在当前危机中,零利率在短期内已经注定失效,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将更为激进,包括大量印钞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美联储2009年初已经开始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到3月份更是开始买入高达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包括日银、英格兰银行以及瑞士中央银行等已经开始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其他央行也在跃跃欲试。全球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尚属首次,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量化宽松能否生效,会带来什么后果,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为此,本文从量化宽松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而分析量化宽松在日本的实践经验,然后再对当前量化宽松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而且,量化宽松将对中国产生严重的影响,有必要对其潜在的风险保持警惕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二、量化宽松的理论基础(一)零利率与流动性陷阱在正常情况下,央行降息将引发一系列资产替代行为,从而导致证券收益率的普遍下降。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往往可能出现短期名义利率很低甚至于为零的情况,短期名义利率已经降无可降,上述传导机制有可能会失效,陷入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下调到某个水平时,几乎所有人都偏好持有现金而不是利息少得可怜的债券,央行就会失去对利率的有效控制。即当利率下调到某一水平后,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与债券将没有差异而完全可替代,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此时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央行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应量,投资者都不会买证券,对物价和投资、消费需求不产生任何影响,货币政策失效。对于是否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争议相当大。对此,克鲁格曼(PaulKrugnan,2000)进一步发展了流动性陷阱理论,认为当一个经济出现了总需求连续下降,即使名义利率已经降到零而总需求仍然小于生产能力的状况,就可以认为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即所谓广义的流动性陷阱。利率降到一定点时,人们仍然可能将钱存入银行,以至于储蓄总量超过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量,但是又不能通过金融机构转化为投资,因此导致总需求不足的原因不是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而更主要是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的无限大。克鲁格曼引入了预期因素,认为当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不乐观,预期未来收入水平将下降时,就会压低消费、增加储蓄。特别是,如果经济衰退严重将大大打击人们的信心,由于信心不足也不会增加对债券、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即使短期利率为零而长期利率仍将很高。而且,即使名义利率为零,但是实际利率(realinterestrate)在通货紧缩下还是很高。预期的“自促成”效应使预期真正实现,形成恶性循环,流动性陷阱的本质实际上是“信心”或预期问题。预期的引入对古典流动性陷阱是一个重要修正,即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可以打破名义利率不能小于零的约束,使实际利率下降,从而推动经济重新达到均衡。克鲁格曼(1998)认为日本经济在90年代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日本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缺乏信心,都不愿增加支出。而应对流动性陷阱的处方就是财政赤字,人为制造通货膨胀以产生负的实际利率预期,如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二)零利率下的货币政策手段不管承不承认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在低利率(或零利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那么,货币政策是否就因此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呢?不少研究认为,即使短期名义利率为零,货币政策仍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必须发挥不可推卸的作用,量化宽松就是其中的一种选择。首先,货币政策必须发挥作用。根据弗里德曼对大萧条的研究,美联储在大危机前后的失误导致了货币政策过分紧缩,并且长时间忽视银行部门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物价下跌和随后的产量下滑,从而得出货币紧缩是大萧条的罪魁祸首。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银行业危机,通过货币供应和信贷供应两个渠道,导致了产出的下降。由于容忍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美联储并没有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近20年来研究还表明,金本位也是大萧条的原因之一。金本位制度的国家被迫在他国紧缩货币的时候紧缩货币供应量,这种紧缩无一例外地带来了产出和物价的下滑,即动荡通过金本位制度,进一步传导到其他国家。因此,货币政策在低利率的条件下,必须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中央银行和其他政府机构对维护金融稳定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已经基本成为共识,克鲁格曼也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不能任由货币供应量下降。而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Bemanke)是当前量化宽松政策最重要的推手,针对大萧条期间利率政策无效和货币供应的紧缩,伯南克认为对付危机必须加大货币供应量,并曾经一度称如果必要,可以坐直升机从天上给大家撒钱,由此得到“直升机本(Ben)”的称号。其次,货币政策不仅必须发挥作用,而且的确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伯南克(2004)认为,在零利率条件下的替代方法是:(1)央行向投资者保证未来的利率将比投资者预期的要低。经济衰退期间,由于对未来的悲观,即使短期利率很低,但长期利率仍然很高,如果央行能够说服投资者、改变投资者预期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可以降低长期利率;(2)改变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结构,如购买长期债券、甚至股票,引发其他投资者跟随购买,如果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等各种资产之间不是完全替代的话,这样做将可以降低长期利率;(3)增大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使其规模大大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的水平。这样,中央银行仍然可以在零利率的条件下,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第三项即量化宽松政策,这三项政策是相互补充的。例如,要保证短期利率足够低,调整资产结构往往是不够的,央行必须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因此,量化宽松往往与其他两项政策同时使用,基本可以认为其他两项做法也是量化宽松的补充或者是其一部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三种效应是零利率所无法做到的。一是,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RebalanceEf-fect)。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资金,以期金融机构积极将其运用于贷款、债券或股票投资,有效刺激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而且,如果各项资产之间不是完全可替代的话,央行调整资产结构将使投资者重新调整自身的资产配置结构。二是,预期效应或告示效应(SignalingEffect),资金投放增加很可能使人们对景气的恢复产生期待,使人们走出悲观心理,促进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市场可以看到央行大量买人资产,比央行口头的承诺要更加实在。三是,时间轴效应(Time—IagEffect)。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长期利率等于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风险溢价,央行承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证实施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将能够降低当前的长期利率,从而达到提高资产价格、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目的。因此,时间轴效应可以理解成“提前借用”了将来宽松的政策效果。伯南克还认为,量化宽松导致的低利率还有财政扩张的效应,低利率可以减少未来的财政支出,即减少税负。此外,还有一个隐含的重要效应是避免通货紧缩预期甚至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在大量注入流动性之后,人们将可能预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从而避免将消费、投资等支出延后,而通胀预期将降低实际利率,迫使人们消费。按照克鲁格曼(1998)的说法,“使货币政策有效的做法,是央行有信誉地(credibly)说服市场,央行将不负责任地(irresponsible)允许通胀发生,从而产生经济所需的负利率”,但是一般来说央行对产生通胀预期所持的态度是比较矛盾的。总体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向陷入资金困难的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金融体系,鼓励银行放贷;二是,使利率、特别是长期利率保持在低位,有利于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并促进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复苏。三是,避免通货紧缩预期,甚至通过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降低实际利率,从而避免经济进一步紧缩。在理论上,量化宽松政策有一定合理性,但现实如何呢?以下我们对日本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践进行分析,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本文标题: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6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