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新课改--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1新课改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束义福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上,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呢?教学方法应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互动及其调节等的问题。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原理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儿童”。由此可见,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最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来源于全面、具体地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三个方面的根据:1、根据目前的学习任务,是传授学习知识,还是形成某种技能技巧;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是事实性知识,还是理论性知识,是多是少,是科学强的还是艺术性强的,等等;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如何。当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学校与地方可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物质设备等;教师自身条件,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教学方法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进行权衡,加以取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激增的今天,尤其是新课改当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重视教学方法的总体功能,力求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教学实践证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或孤立存在2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所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着达到另一种目的。”因此,在全面、具体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了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把握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相系,相互渗透和转换的辩证关系,对各种教学法进行比较。加以即选、组合,以便发挥其整体功能。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参照考下表对每一种教学方法进分析。名称选择依据功能某种教学方法依据适宜一般不宜功能有利一般不利教学目标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实际知识教师特点实际操作学生特点语言思维教学时间逻辑思维教学设备形象思维一种教学方法只能服务于一定的具体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目的是多方面的,只有对多种教学方法进分析、比较,使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注重学生的内容活动,立足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同学的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选择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新知识,养成独3立学习的习惯,应侧重于研究如何诱发学生的内部活动的积极性及怎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教师要从教育理念课堂活动内容的安排到学生的问答,都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从采取协作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开发性策略,把教师权威性备课下放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预习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从中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的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第三,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有机整合。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既要对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很好的预设,更要对学生的活动生成问题进行积极而充分的考虑。要即时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在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的经验基础上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顺应,把原有的经验整合为自己的新经验。在考虑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当发现原定的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下,教师就不拘泥于原定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应事情自然发展,因势利导。第四,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整合和开拓课程资源。教学就是既要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又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有意义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较好地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应做到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质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4能力培养重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内容整合,既要凸显经验性,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又要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能和情境,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而以以上三种整合都必须注意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的合理开拓,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五,注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有效地指导学习和激活动机。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不仅要讲究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还要研究“教”与“学”的相应关系和作用,研究怎样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调控,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武装学生,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思路、途径和思维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学习动机。如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潜伏的学习动机转化为现实学习动机;要注重加强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并通过课前的自学和课后复习,将缺漏的基础知识补起来,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运用各种学习手段获取学习资源的技能,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正确理解教学方法概念,完整掌握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充分把握教学方法的原则,广泛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231500)安徽省庐江二中束义福56如何理解和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束义福(一)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对活动课的表述是:“活动课程是指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内容的课程。由此可见,活动课程重点在于:一是活动课程首先是一种课程,体现在“目标上”和“计划上”;二是活动课程的构成减分是活动,由活动项目及活动方式组合向成,三是活动课程不应排斥学科课程,应根据教育方针和目标,将具有系统教育作用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使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四是活动课程应重视学生的本性,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活动课程不是脱离课堂的活动行为,也不是紧张教学过程中的间歇和调剂,它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年部分省市实施新课程计划开设活动课,这一开放式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对我国传统的课程观是一个新突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与学科课程共同构建基础教育的发展格局,如同一鸟之双翼,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素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7活动课的开设是着眼于知识过程的完整性,力矫旧的课程计划—从教学内容角度—对于这种完整性的人为割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开设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冲破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载体,以书本知识为主要经验来源的旧的基础教育格局,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知识获得趋向于完全和深刻。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级成部分,它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续,它本身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著名的课程学者奥立佛曾对两种课程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学科课程1、以学科为中心;2、以教材为内容;3、教材的选择及组织系在组织教学情境之前;4、由教师或外在于教学情境的代表权威控制;5、强调事实的教学知识的灌输为知识而求知或为未来运用而求知;6、强调特定习惯和技能的教学为学习的不同孤立的层面;7、强调改进特定学科特定题材的教学方法;8、强调学习情境的一致性,且尽可能获得齐一的教学效果;9、教育被视为等同于学校教育。活动课程1、以学习者为中心;2、强调学习者全面发展;3、题材系由所有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合作选择组织;4、由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与他人(教师、家长、校长、视导等)共同控制;5、强调意义,具有改善生产的立即功能;6、强调习惯和技能的养成为较大经验的一个统整成分;7、强调理解并由学习过程的利用来改善;8、强调学习情境的变化性,学习结果也要有变化;9、教育在协助每个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创意的个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传统的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难以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他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使儿童直接获取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8从奥立佛的对比分析和杜威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出单一的学科课程不利于学生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加上学科分得过细,知识重复出现过多既浪费时间又加重学生负担,学生的个性和个性潜能不能很好发挥。而活动课程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扩大知识领域,在活动中以发展创造才能为总目标,并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知识和能力特点确定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其特点是:1、突出自主性。以活动为主的学生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全员参与为主;2、强调兴趣性。活动课注重活动情趣,创设宽松、自由活动氛围,重视愉悦身心的作用;3、重视实践性,学科课程的实践和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更多间接的理性的知识,而活动课程的实践和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知识。所以,活动课程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情操,训练良好行为习惯,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动脑、动手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发展人性特长等方面,有着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一切恰恰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创新教育的必须。(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应该把二者协调起来,注意学科课程中的书本知识与活动课程中直接经验感受的相互转换,强调活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为了提高学生某个方面的特长,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认识活动课程的动能,又要防止过分扩大活动课程的作用。在总体上都要服从整体的课
本文标题:新课改--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7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