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
“农业立国”•1.基本国策:•农业立国•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自然经济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积极: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消极: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P4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神农氏•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耒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起源: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今天距今七八千年粟稻1万年公元前公元后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东亚西亚中南美洲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商周时期农业•工具:•青铜器木器石器•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杂草沤肥•治虫灭害•影响:•土地利用率提高;•生产力得到提高。西周时期•作物:•品种丰富•“五谷”粟稻黍稷麦•生活:•频繁迁徙-定居•影响:•农业自成体系“五谷”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耦犁•二牛一人•耧车•隋唐:曲辕犁•筒车赵过•姓名:赵过•职业:西汉农学家•简介:赵过,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人。籍贯、生...•简介提倡代田法创造和贡献农业生产动力耦犁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姓名:耦犁•汉代使用的一种新式农具。西汉时期铁犁已广泛使用。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耦犁,可以用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曲辕犁,唐代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筒车•是和翻车相类似的提水机具。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筒车(chinese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间。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2.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垄作法•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中国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区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4.农业灌溉:•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战国-成都-都江堰•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白渠漕渠曹魏马钧-翻车•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汉族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宋朝-高转筒车••高转筒车是古代汉族农用工具。筒车的一种,属于提水机械。所谓高转筒车是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高,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而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如下图为王祯《农书》描绘的高转筒车,属于提水机械...明清-水力风车•在翻水车的旁边的就是风车,这是一种借助风力的提水工具,它由一个大大的圆架作底盘,底盘上竖8个桅杆,每杆上挂一合帆蓬,组成6-8合帆蓬的风车。•抽水风车风轮中心的毂与风车齿轮箱的风轮主轴连接,风轮旋转带动风轮轴转,同时风轮轴又由巴士合金制成的轴承支撑两个驱动齿轮,这两个齿轮的旋转带动大齿轮。P6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集体-个体•商周:集体耕作•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③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④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⑤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3、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4、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三、农作物:1、原始农业:北粟南稻2、商周:“五谷六畜”(黍稷稻麦菽,猪牛羊马鸡狗)、豆、桑麻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茼蒿开始引种。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青大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马铃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1)商周:“五谷”已种植。(2)两汉:西汉使者将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3)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从国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作用)3.土地资源的开发和重要的发展区域(1)隋唐时期:江南的圩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2)明清:贫瘠荒滩与边疆地区的开发(3)重要的发展区域:秦汉-关中地区,魏晋-三吴地区、成都平原,隋唐两宋-江东地区的苏湖地区,明清-两湖地区4.经验总结:《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1.五谷六畜2.男耕女织3.精耕细作:•成熟:魏晋南北朝•逐步成熟:隋唐•全面成熟:宋元•继续发展:明清4.古代农业经济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主要特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器牛耕(落后性)•农业的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农业生产的目的: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历代统治着重视农业,“以农立国”的思想•赋税制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小农经济=个体农耕经济=自耕农经济1.含义: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特点:自给自足性、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落后性、脆弱性3.形成:⑴时间:春秋战国时期⑵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⑶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成长原因:有利: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②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③生存需要;④统治者重农政策。不利: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简单再生产,难抵天灾人祸;②封建统治腐朽、剥削的沉重和社会动荡。5.影响:推动精耕细作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原因之一。拓展: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商周)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二、古代土地制度2.土地制度的演变:时期主要制度特点演变趋势及原因原始社会逐渐奴隶社会土地瓦解,被国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国有,西周叫井田制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后期逐渐瓦解(瓦解标志:初税亩)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所有制(屯田和均田制)、地主所有制、农民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依附于他们。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春秋形成战国确立明清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瓦解原因?铁犁牛耕、私田出现、战争频繁怎么确立?封建经济发展和各国变法运动井田制出现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②奴隶主将强管理发展: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秦国正式确立性质:土地国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实质:周王的一种土地私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瓦解:私田增多战争频繁,劳动力不断减少战果各国变法兴起,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税法改革:1.春秋:管仲“相地而衰征”2.鲁国:初税亩3.战国(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均田制发展:①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②隋唐内容稍作调整前提:政府掌握大量土地目的:保证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评价:积极:1.抑制了土地兼并;2.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3.提高了农民的上产积极性局限:1.土地不均依然存在;2.人地矛盾;3.政府剥削、掠夺劳动力;4.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西汉:编户制度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三长制唐朝中期: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和地丁银趋势:税时;税形;税种;税标;人头税最终废除3.古代中国重要的赋役制度:一条鞭法实行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清丈地卓有成效;白银的流通评价:1.按田地多少征收赋税2.简化手续的征收办法3.以银代役、计亩征银内容:积极:减轻了社会积弊;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持统治的短期稳定局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积弊摊丁入亩时间:清(康熙)实行原因:1.统治者贪婪,额外多征2.一条鞭法并未完全废除丁银,存在积弊3.土地兼并、农民逃逸,难以落实4.富户转嫁负担,农民反抗4.土地兼并:发展:战国:随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开始大量被兼并汉代: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商业资金大量用于买田置地危害:1.农民遭受剥削;2.社会矛盾激化;3.税收减少;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4.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近代经济的形成徭役兵役(均田、限田)封建国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人头税田赋地租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5.租佃制:产生于战国—汉代比较普遍—宋朝日益普遍—明清进一步发展发展:发展趋势:1.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租佃关系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影响:1.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3.促进新的生产关系产生——雇佣劳动关系原因:土地兼并1.古代经济重心转移过程:•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为经济重心转移创造了条件;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
本文标题: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2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