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1.传播学有哪些特征?传播学的特征:(1)形态多样性。口语、文字、图像传播。(2)时空遍布性。时间上,贯穿整个历史;空间上:横跨整个社会。(3)行为伴随性。从符号角度看可称之为实物传播。行为的进行和完成都离不开传播。(4)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人类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2.如何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信息,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传播:“信息”的传授行为。传播是信息的运动,信息是传播的材料,二者密不可分。3.传播有哪些类型?传播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非社会传播包括:自我传播。4.为什么所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凡是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研究都可称之为传播研究,而一个独立的学科应具备一般性、自觉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传播研究包括较不成熟的部分和较成熟的部分,其中比较成熟的部分等同传播学。5.美国成为传播学发源地的原因是什么?(1)美国有优越的媒介背景。19世纪中叶,美国率先孕育出世界最早最成功的大众化报纸;20世纪后,又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视台,此外美国还拥有一批世界闻名的媒介。在政治角度上,政治家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经济角度上,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协作;社会角度上,大量使用信息的快速传播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信息的提供充实了人们的余暇。(2)美国有优越的学科背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暴政的驱赶下,欧洲各国知识界的大批精英被迫流亡美国,且美国孕育出一大批优秀学科人才。6.传播学有哪几位奠基人,各自有哪些主要的贡献?H.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芝加哥大学毕业。主要贡献:(1)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的构架。(2)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立下又一功勋。代表作《世界大战是企鹅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K.卢因,毕业于柏林大学。是一位杰出的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核心观点: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主要贡献:(1)给传播学极为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其身后“群体”的强大制约技能。(2)积极献身实践培育出一批出色的、横跨传播和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弟子。(3)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促进了传播学的科学研究。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P.拉扎斯菲尔德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主要贡献:(1)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2)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作为传播学又一基本研究方法的地位,其影响重大而深远。代表作:《人民选择》、《人际影响》C.霍夫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毕业于西北大学。主要贡献: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着眼于微观层次,对传播学的具体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总结。身体力行使“控制实验法”成为传播学的有一种基本研究方法,为推动传播学的产生和成长起到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代表作:《传播与劝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W.施拉姆又译作宣伟伯,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贡献:将前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7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8.学习传播学有哪些重要的意义?(1)帮助信息革命和国家建设。对传播学的了解和研究直接有利于推动一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现代化大业的发展。(2)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呼唤。(3)在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第二章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线性结构拉斯韦尔5W模式贡献(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五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2)第一次明确的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从5W着眼划分出5个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缺陷:(!)直线性:在5W的模式中,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性、单向性的过程,缺少反馈。(2)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不符合实际。(3)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4)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传播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讯息发出的信号收到的信号讯息↑噪音源媒介:被一分为三,“发射器”“讯息”“接收器”讯息:被区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噪音:不速之客缺陷:它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而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控制论模式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这类模式的出现标志着“结构、过程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一大步。主要贡献: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M.德弗勒的模式(1)加入并突出了反馈机制(2)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3)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引入了“传播单位”概念“传播单位”模式(结合以上两种模式)不仅反馈得到重视,而且,传播结构、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了,要更加完整地展开、显现出来了。共六个要素:发信方、符号化方、受信方、符号解读方、讯息、媒介。偶尔伴有反馈。缺陷:(1)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2)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3)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社会系统模式(解决传播的条件即外部结构问题)“基本群体”:“初级群体”、“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参照群体”:个人未必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代表性模式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优点:(1)深化了对“社会过程”的认识。(2)深化了对“心理过程”的认识。传者方面制约:(!)个人层面:“个性结构”(2)组织层面:“工作伙伴”(3)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受者方面制约:(!)个人层面:“自我形象”(2)组织层面:“群众中的受者”(3)社会层面:“社会环境”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3.控制论模式和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相同与不同:相同:(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2)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不同之处:(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问题。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结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4.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二功能说:工具性(E.托尔曼)和消遣性(W.斯蒂芬森)工具性传播:“应付环境”,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有关的一切行为。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间接的有利于“应付环境”。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工具性角度: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消遣性角度:调节身心组织层次:工具性角度: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行动。消遣性角度:调节组织成员情绪。社会层次:工具性角度:监视环境,协助社会各个部分;消遣性角度:提供娱乐四功能说(社会层次):(1)监测环境(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3)传承社会遗产(4)调节身心传播学的基本功能是:(1)“传授信息”(2)“应付环境”和“充实情绪”(3)了解、学习、调节、决策、协调、调节(组织层粗);监测、协调、传承、调节(社会层次)5.试结合实际叙述大众传播功能的各种类型与内涵。6.什么是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相对性:某个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双向性:绝大多数传播史双向的、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是双向、交互的。7.大众传播造成的“虚拟环境”与负功能有什么关系?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1)授予地位(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3)麻醉精神“两个环境”理论:李普曼人类生活在两种环境里:(1)现实环境,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2)虚拟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强调大众传播的作用,即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提出问题:(1)当媒介“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2)人们还将视之为现实环境展开行动。“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受者角度看:(1)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2)应尽可能多接触各种媒介,在比较思考鉴别中,迫近事实的真相。传者角度:清醒的认识到媒介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慎之又慎的防止对环境作出歪曲的反映。学者角度: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以此贡献社会。“虚拟环境”,正面的“虚拟环境”可稳定社会,而“虚拟环境”偶尔是歪曲的世界,也会歪曲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当“虚拟环境”是歪曲的世界的时候,人们却将它视之为现实环境展开行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负能量。8.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1.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在人类传播史和文明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语言:(1)语言的出现使紧密的合作和复杂的思维成为可能(2)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产能力飞跃提高,加快了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文字(1)大规模的社会控制核管理、文化的有效积累成为可能。(2)即语言之后,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传播史上又竖起一座丰碑。A,长期把信息保留下来B,打破声语言的距离限制C,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依据2.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是什么?3.当前传播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是什么?4.麦克卢汉理论有哪些主要贡献和缺陷?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人类文化由三个阶段组成A,部落文化阶段B,戈登堡阶段或个人阶段C,新部落文化阶段或电子文化阶段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息。(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3)冷媒介与热媒介“热媒介”: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媒介。(广播、电影、照片)“冷媒介”:低清晰度和高参与度的媒介,.因信息量小需要受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填补。(电视、电话、漫画)(4)地球村贡献:强调了长期以来忽视媒介、技术女神对社会的影响和偏向,功不可没。缺点: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也忽略了媒介内容即信息的重要性5.简述威廉斯的媒介观。威廉斯的媒介观(1)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传播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2)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世界本身这个观点,讲文化从传统的精英文华狭隘定义文化中解放出来,认为文化不只是精英人士倍加推崇的“阳春白雪”也包括“下里巴人”(3)社会意向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媒介的发展并不纯粹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必然伴随着各种利益取向,他称之为社会意向。贡献:把大众媒介及其活动置于整个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中来进行研究。他观点认为: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不但与媒介技术紧密相关,而且与社会制度、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力量以及人们使用媒介的社会意向紧密相连。指出媒介研究应关注大众传媒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缺陷:未能始终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思想。6.简述梅洛维茨的媒介理论。美洛维茨的媒介理论(1)
本文标题:传播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2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