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记音方法及其演变教案
记音方法及其演变教案一、导入(这部分不在PPT中出现)汉字是表意兼表音的语素-音节文字。但汉字表音与表音文字又有不同。汉字注音方法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汉字音节认识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汉字音节内部构成的深入认识,汉字注音方法逐步走向科学、精密。从时间上来看,我们说记音方法可以分为:以汉字记音为主的古代注音方法,以注音字母为主的近代注音方法,以《汉语拼音方案》为主的现代注音方法。按照具体的记音方法来分,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反切以前的记音方法、反切、反切之后的记音方法,我们之所以将反切作为一个分水岭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其实每个阶段都是当时学术背景和条件的反映。二、反切之前的记音方法⒈导入(教师: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学者为了帮助人们识字读书创造出了很多记音方法)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音辞》中有这样一段话:(PPT)“九州岛岛之人,言语不同。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辞之经,后有扬雄著《方言》,其书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异同,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字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这段话简单的介绍了“譬况”、“读若”、“直音”以及通过描写汉字某些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等等。⒉譬况例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者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这是模糊的描述发音状态的记音方法例二:《淮南子·地形训》中说:“其地易黍,多犀。”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所谓的譬况法就是采用打比方的形式,用音近或同音字注音的方法。譬况法往往是描写被注字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也就是说,“旄”要读成近似“缪”的声音。旄音mào,同“毫”,年老叫毫。缪,音mou(阳平)。高诱注中所说的“急气言”即“急言”,讲的是发音时的情况,包括声、韵、调三方面,从今天的角度来看,“mào如”和“mou(阳平)”,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同为开口呼,只是声调不同罢了。缺点:不难看出,“譬况”的最大缺点是难以比象,又何况语音是演变的,我们去推测、捉摸,当然是很困难的。用这个办法给汉字注音,无疑是不能达到精确的目的。⒊读若法“读若法”又称“读如法”,是用音同、音近的常用字注音的方法。这种注音法是汉代人发明的。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大多使用此法注音。如《说文解字》“訄,迫也。读若求。”《礼记·儒行》:“起居竞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1)《说文解字》“珣读若宣。”(2)《礼记·中庸》:“其治国如示诸掌乎?”郑玄注:“示,读若‘真之河干’之真。”(3)“孙读为逊。”(《尚书》注)(4)“獒读曰豪。”(《尚书》注)“读若”一般只起拟音作用,“读为”不但拟音,而且换字。虽然它们是注音最初的形式,但是“读若”只能取其读音相似,“读为”有时还要换字,让人们很难精确的为汉字注音,而且随着古今语音的演变,使得一些字的读音相差很大,使用起来有局限性。4.直音法(1)《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凖而龙颜。”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凖音拙。”(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直音法是一种直接利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同音字注音的记音方法。直音法在我国使用了很长的时间,直到现在,仍有一些辞书像《辞海》依旧沿用这种方法,但是直音法本身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并不是每个音节都有同音字,这就给注音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三、反切以及改良反切运动⒈反切概述从东汉到清末,反切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认为反切起源于西域,由于印度文化输入,佛教传入,当时信佛法的人越来越多,佛经翻译兴盛,一般学士文人,从印度梵文和汉字的对比中,通悟了拼音原理,於是他们根据梵文的音理,来分析汉字的读音,分析出汉字字音的声和韵,又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声和韵,并用二合音的形式作为一种新的注音方法,这样就形成了反切。反切的创制是以将汉语语音音节分析成声、韵、调三个部分作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反切创制之时,古代的音韵学家已经可以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了。1.反切的原理两字相拼,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3.改良反切的原因:反切起源初期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能起到准确标音的作用,但随语音的变化发展,有一部分切语与被切字的读音不一致了。除了语音的演变以外,反切本身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①切上字的韵母和切下字的声母是多余的部分,这必然会影响相拼的准确度。②由于同韵字少等原因,一些切下字选用的是生僻繁难字,根据这样的切语是很难切出被切字的读音的。Eg:《广韵》中的“既,居x切”。由于以上原因,明清时期不断有学者对反切提出了一些改良方法,著名的有(明)桑绍良、吕坤、(清)李光地、刘熙载等人。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提出了一些改良方法,如吕氏提出以入切平(平声字以入声字为切上字,eg:空,酷翁切),以平切入(入声字一平声字为切上字,eg:酷,空屋切)上去声字以同调字为切上字(eg宠,楚陇切)等刘熙载在《四音定切》中对历代改良反切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的改良方法更易操作。其中的合声法要求切上字不仅要与被切字的声母完全相同,而且要与被切字韵母的开合相同;要求切下字不仅应与被切字韵母的开合相同,且要与被切字声母的清浊相同。也就是说:切开口字,用开口韵,并用开口母;切合口字,用合口韵,并用合口母;切清声字,不惟母清,韵亦用清;切浊声字,不惟母浊,韵亦用浊,eg:东,都翁切。2.反切的缺点首先,反切是由汉字给汉字注音,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具有超时空性,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年代发音是不同的,加上地域的影响,地方方言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发音不一样,因为语音的差异,给注音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古代的反切按现在的读音去拼读,得到的是不正确的读音。例如:方,府良切。按现在的读音,根本就得不到“方”这个音,这就是语音差异造成的。其次,反切字是有两个字合拼而形成的,反切上字代表声母,反切下字代表韵母,这就造成了用字的混乱,因为可以有好多字代表同一个声母和韵母,所以造成了反切字的不统一,而且韵书的作者只是收集整理,并没有把它们整齐划一,如果要是学好反切,就要把这些字全部背熟,这么惊人的数量,对人们的记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利于记忆,学习起来非常有困难。四、古汉语注音方法的影响上述古汉语的注音方法虽然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它们对我国后代的语言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等不仅在语音上对于后世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它们在我国的训诂学和文字学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直音对于考查同源字的作用1.逗和住。经音义六引字书:“逗,留也。”《史记·韩长孺传》:“廷尉当恢逗桡,当斩。”索隐:“逗音豆,又音住,住谓留止也。”《说文》:“侸,立也。”《广韵》:“住,止也。”按,“住”的本义是停留。《后汉书·子训传》:“见者呼之曰:先生小住”引申为暂时停留在一个地方。《南齐书·张融传》:“权牵小船于岸上住。”最后才表示住宿或居住。2.假和格。《释文》:假,郑音格,至也。译文:王肃训假为至。(二)通过读若等注音手法,反映了一些假借用字的问题。1.泮和畔。《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盼”。2.说和脱。《诗经·卫风·氓》:“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余冠英《诗经选》中,“说”读为“脱”。(三)反切对后世的影响反切法是我国古代注音方法中使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注音方法。由于反切的出现,汉字的注音变得比以前精确。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中,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反切的产生,必然影响着韵书的产生,可以这么说,没有反切就没有韵书,有了反切,韵书必然要产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音的,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和声调。我们说反切是5广韵6的精华,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看5广韵6时,它的反切上下字非常的多,一共有3000多个反切,其中反切上字用了452个,反切下字用了1200多个,通过系联法,把反切下字系联起来,归纳出韵部,把反切下字系联起来,归纳出声部。这样就让我们对那时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反切我们可以了解中古时代的声、韵、调三方面的情况。于是我们可以以中古为依托,上联古音,下引今音,弥补这几个时代的语音空白,使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汉语的历史语音。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反切来了解我们不熟悉的某个时代的音韵地位,对研究某个时期的语音系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大批的反切资料,我们就可以看出某个时期的语音情况,可以建立某个时期的语音系统,而且有助于整个语音系统的研究,许多古籍的定音等离不开反切。反切的出现对韵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反切是韵书产生的基础,不论是5广韵6还是以后的韵书,它们都是要依靠反切来记录各个时期的语音,可以说反切的影响是巨大的。
本文标题:记音方法及其演变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53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