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贝尔面瘫(BellPalsy)又称特发性面瘫(idiopathicPalsy)为耳科常见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处理不当常可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目录1基本内容2病因3临床表现4检查5治疗6预后1基本内容贝尔面瘫系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特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突然,发病前一般无先兆症状,常在晨起时发现有面瘫症状,多单侧发生,个别为双侧发生。多见于青壮年。2病因关于贝尔面瘫病因和发病学传统的观点主要是由于外界因素。也有学者提出中枢病变学说及遗传因素可能是其致病因素。在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患者多以外界因素为主,其可能的主要致病因素有:1、物理因素空调、电风扇等外界寒冷刺激等可导致面神经血运障碍,进一步引发面瘫。2、病毒感染截至目前认为可能相关的病毒感染包括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萨科奇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其中以单纯疱疹病毒最多见。3、解剖因素面神经在耳内道及膝状神经节之间的迷路段缺乏神经外膜和神经外周组织,因此神经在此段最易损伤而引致水肿。4、机体的应激因素有学者认为,贝尔面瘫患者中,机体处于疲劳及应激状态的居多,因此认为机体的应激状态可能是其发病因素之一。3临床表现贝尔面瘫发病后进展迅速,可于数小时内或1~2日内达到面瘫最大程度。临床均表现为完全性面瘫症状:患侧口角下垂,上下唇因口轮匝肌瘫痪而不能紧急闭合,发生饮水漏水、流涎、鼓腮时漏气、吹起等功能障碍。眼轮匝肌瘫痪后,失去了受动眼神经支配的上睑提肌保持平衡协调的随意动作,致睑裂扩大、闭合不全、露出结膜;用力闭紧时,眼球转向外上方,称贝尔征。由于不能闭眼,易患结膜炎。在下结膜囊内,常有泪液积滞或溢出。前额皱纹消失,不能皱眉,这是贝尔面瘫或周围面瘫的重要临床表现,也是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若病变在乳突孔附近,表现为完全性面瘫;若病变部位更高,在鼓索与镫骨肌之间,除完全性面瘫外,尚可有味觉异常或丧失以及涎腺分泌障碍。若波及支配镫骨肌的神经分支,可出现听觉过敏。病变波及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疱疹,并有耳廓及外耳道感觉迟钝及剧痛。若病变波及经过膝状神经节岩大神经,还可出现泪腺分泌障碍。若病变在脑桥与膝状神经节之间,感觉与分泌功能障碍一般较轻。如波及听神经,可有耳鸣眩晕。4检查(1)患侧周围性面瘫体征;(2)患侧舌前2/3味觉丧失;(3)患侧泌泪试验比健侧差;(4)神经兴奋试验;(5)面神经电图,于3周末变性纤维数大于90%以上者提示神经病变严重;(6)面瘫3周以上者示可做面神经肌电图检查;(7)电测听,镫骨肌反射及中期声反射。根据上述症状及相应的检查手段,贝尔面瘫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还应注意与核上性面神经麻痹、核性面神经麻痹、小脑脑桥角病变,一些影响面神经功能的综合征如Hunt综合征、Melkersson综合征,以及与听神经瘤、中耳炎、创伤性面神经损伤等相鉴别。5治疗根据贝尔面瘫的自然发展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急性期、缓解期及后遗症状期进行不同的治疗。发病急性期(1~2周)的治疗原则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使面部水肿、炎症消退,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使其功能早日恢复。具体治疗方法:1、激素发病前3天,可每天给予地塞米松静滴,再继续给予泼尼松口服,2~3天后逐渐减量,至第10天停药。2、血管扩张药水杨酸钠每日3次口服。3、神经营养药物VitB1,VitB12,肌肉注射。4、抗病毒治疗对于明显有病毒感染因素存在病例,应使用利巴伟林和金刚烷等抗病毒的药物;对于可疑有病毒感染病例,可给予中药抗病毒制剂如板蓝根冲剂等。5、理疗可用红外线、超短波治疗。注意在发病初期禁用热敷及强的刺激理疗。发病后应注意保护患眼,给予眼药水。该期不宜给予过强的针刺或电针疗法,以免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对贝尔面瘫的早期手术治疗应采取谨慎态度。缓解期(3周~2年)的治疗原则是尽快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可服用天蚕片等一样神经的药物,加强表情肌功能的训练。后遗症期,即面瘫症状不再有好转或出现连带运动、面肌抽搐或痉挛等并发症,该期的治疗是对症治疗,即对后遗面部畸形的康复性矫治。6预后贝尔面瘫的病人85%左右预后良好,其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恰当,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可在2~3个月内完全恢复。症状轻者可无神经变性,2~3周即开始恢复,1~2个月即可恢复正常。有神经变性者,常需3~6个月才能恢复,这类患者面肌功能训练对预后影响很大
本文标题:贝尔面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6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