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世界建筑的发展演变目录▶西方建筑渊源——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与古波斯建筑——古爱琴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美洲古代建筑▶欧洲建筑的历史演变——欧洲中世纪建筑——拜占庭风格建筑——西欧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风格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洛可可风格建筑▶近现代世界建筑——工业革命时期——古典复兴式建筑——浪漫主义式建筑——折衷主义式建筑——19世纪建筑的城市化发展——英国工艺美术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未来主义建筑——现代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有机主义建筑——典雅主义建筑——粗野主义建筑——高技派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国建筑——原始时期建筑——秦汉时期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隋唐时期建筑——五代、宋、辽、金时期建筑——元、明、清时期建筑——民国时期建筑——现代建筑事业的大发展欧洲建筑渊源•古埃及建筑一、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在三角洲的吉萨,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主要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及大狮身人面像组成。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体呈立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9米,现为137米,底边各长230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需约2.5吨的石块干砌而成。二、卡纳克神庙公羊甬道卡纳克神庙石柱拉美西斯二世站立像方尖碑•两河流域与古波斯建筑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85年,第六代国王汉莫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颁布了汉莫拉比法典。并留下了诸如“空中花园”的传说。•古爱琴建筑一、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年)——克诺索斯宫殿风格——纤秀华丽、毫不设防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500年)——迈锡尼卫城代表作——泰仑卫城、迈锡尼卫城、迈锡尼狮子门风格——粗犷雄健、防御性强①上粗下细的石柱②工字型平面的大门③宫殿以正室为核心共性:•古希腊建筑一、古风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式建筑、风格端庄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见古典柱式)。二、古典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是古希腊繁荣兴盛时期,创造了很多建筑珍品,主要建筑类型有卫城、神庙、露天剧场、柱廊、广场等。不仅在一组建筑群中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柱式的建筑物,就是在同一单体建筑中也往往运用两种柱式。雅典卫城建筑群和该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古典时期的著名实例。古典时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城形成一种新的建筑柱式──科林斯柱式,风格华美富丽,到罗马时代广泛流行。•卫城•帕提农神庙多立克柱式:其特点是柱头没有装饰,柱身高度是柱头直径的8倍。案例:雅典卫城入口(东北侧),公元前437年~前432年,雅典,希腊爱奥尼亚柱式:其特点是柱头有涡旋花饰,柱身高度是柱头直径的9倍。案例:雅典娜.奈基神庙,约公元前427年~前424年,彭特利克大理石,长5.41m,宽8.18m,雅典,希腊科林斯柱式案例: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公元前174年~公元130年,彭特利克大理石,柱高17.22m,雅典,希腊•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风格产生在亚平宁半岛上,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发扬光大,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延续和发展,主要的成就是万神庙和巴西卡利类的建筑。古罗马的拱券技术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为石材建筑的大跨度提供了条件,同时对古希腊柱式进行了改进,出现了券柱式这在今后欧洲的建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穹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从圆洞进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一、万神庙二、斗兽场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美洲古代建筑公元15世纪末,中美和南美西岸的土著人正从原始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他们之间文化交流密切,称为玛雅文化。但未与其他文明进行沟通交流。16世纪后,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走向衰亡。建筑以多层金字塔组成的庙宇为主,土石结构、布局严谨、空间闭塞。装饰以蛇和怪兽头为主要题材。太阳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整个建筑呈梯形,坐东朝西,正面有数百级台阶直达顶端。塔的基址长225米,宽222米,塔66米,共有5层,体积达100万立方米。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大体相等,基本上是正方形,而且也正好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的四面,也都是呈“金”字的等边三角形,底边与塔高之比,恰好也等于圆周与半径之比。内部用泥土和沙石堆建,从下到上各台阶外表都镶嵌着巨大的石板,石板上雕刻着五彩缤纷的图案。•欧洲中世纪欧洲建筑的历史演变一、拜占庭建筑东罗马又习称拜占廷帝国,其建筑也称拜占廷建筑。拜占廷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教堂格局大致有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即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中央有穹窿;十字形,即平面为等臂长的希腊十字,中央有穹窿。圣索菲亚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建在基辅罗斯公国城中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的中央,教堂墙面抹着白灰,上面耸立着五个大穹顶,外观庄严、简朴,但构图欠完整。内部有很好的湿壁画。这时期俄罗斯教堂在技术和艺术上虽较粗拙些,但追求气派,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君士坦丁堡位于拜占廷帝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原为帝国的宫廷教堂,平面长方形,布局属于以穹窿复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窿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大厅高大宽阔,适宜于隆重豪华的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活动。公元1935年改为博物馆。二、西欧建筑(1)罗马式建筑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正式进人封建社会。这时的建筑规模远不及罗马建筑,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罗马废墟,建筑艺术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式建筑。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罗马式建筑的代表作是意大利比萨教堂。意大利比萨教堂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正立面高32米。钟塔呈圆形,直径16米,高55米,分为8层。它在建造时便已倾斜,是著名的斜塔。在不远处还有一座圆形的洗礼堂,构成一个教堂建筑群。三座建筑物形体各异,对比很强,丰富且有变化,但它的构图母题一致都用空券廊装饰,风格统一。(2)哥特式建筑罗马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最早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科隆大教堂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她的全名是“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她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科隆大教堂是世界第4大教堂,它是由全欧洲两座以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一般教堂的长廊,多为东西向三进,与南北向的横廊交会于圣坛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米兰大教堂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内部非常地宽广,至身于着幽暗而庄严的空间中简直快忘了自己是在一大商业都市的中心。•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佛罗伦萨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是欧洲的第四大教堂,由建筑师阿诺尔福·迪坎比奥于1296年动工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屋顶是文艺复兴风格初期的建筑之一。圆屋顶的直径达39.5米(130英尺),建筑师未采用传统的木结构来支撑拱顶,而是使用了扶壁来支撑。佛罗伦萨大教堂其实是一组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组成。然而整个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穹顶,仅中央穹顶本身的工程就历时14年,完成于1434年,顶高106米,由当时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勃鲁涅斯基设计,穹顶的基部呈八角平面形,平面直径达42.2米。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其基座以上是各面都带有圆窗的鼓座。穹顶的结构分内外两层,内部由8根主肋和16根间肋组成,构造合理,受力均匀。内部墙壁上有一幅著名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同时,人员可以通过环廊到达穹顶内部。美第奇府邸1444~1460年建于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早期府邸建筑的代表作,设计人米开罗佐,为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所建,后改名吕卡第府邸。这座建筑的平面为长方形,有一个围柱式内院、一个侧院和一个后院,并不严格对称。房间从内院和外立面两面采光;立面构图统一;檐部高度为立面总高度的八分之一,挑出2.5米,与整个立面成柱式的比例关系。第一层墙面用粗糙的石块砌筑;第二层用平整的石块砌筑,留有较宽较深的缝;第三层也用平整的石块砌筑,但砌得严丝合缝。巴洛克风格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西元326年落成。圣彼得大教堂是欧洲
本文标题:世界建筑的发展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8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