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竹里馆王维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简介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人称之为“诗佛”。译文月夜,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意境?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杜甫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朱熹——幽静、雅致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胡旋女》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高雅闲适、超凡脱俗、宁静淡泊的性情诗歌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洛城(洛阳)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和诗眼“故园情”。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满”。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暗”。“暗”有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之意,一方面表达喧嚣过后宁静的夜晚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描写笛声随风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真挚直率而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意象”与“意境”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古典诗歌意境有: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意象与意境的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本文标题:竹里馆诗歌四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8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