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生产物流管理》PPT课件
第3章企业生产物流管理学习方法方法概念数据信息计量….管理分析决策第3章企业生产物流管理3.1企业生产物流概述3.2生产物流合理组织3.3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3.4生产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案例分析3.1企业生产物流概述生产物流的概念生产物流的特征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1.生产物流的概念我国〈物流术语〉标准中,生产物流(ProductionLogistics)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及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生产物流的特征1)连续性、流畅性。2)平行性、3)比例协调性4)均衡性、5)准时性、6)柔性、适应性3.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1)生产工艺。(2)生产类型。(3)生产规模(4)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3.1.2生产物流的类型•(1)从生产专业化的角度分类•①单件生产:②大量生产:③成批生产:•(2)从物料流向的角度分类•①项目型生产物流;②连续型生产物流;③离散型生产物流;•(3)从物料流经的区域和功能角度分类•根据物流流经的区域和功能角度分为工厂间物流和工序间物流。2.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按照企业组织生产的特点,可以把制造性生产分成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流程式生产一般为备货型生产,加工装配式生产既有备货型也有订货型。•备货型生产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的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不断补充成品库存,通过库存随时满足用户的需求;如小型电机、轴承等。•订货型生产是企业根据用户订单组织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企业根据用户在产品结构及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以合同的方式确定产品品种、性能、数量及交货期来组织生产。•3.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根据产品生产的重复程度和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大量生产、单件生产和成批生产类型。•(1)大量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生产的品种少,每一种产品的批量大,稳定的不断重复的进行生产。•(2)单件小批量生产指需要生产的产品品种多但每一品种生产的数量少,生产重复度低。•(3)成批生产方式生产的对象是通用产品,生产具有重复性,介于大量生产和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之间。第3章企业生产物流管理3.1企业生产物流概述3.2生产物流合理组织3.3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3.4生产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案例分析3.2.1生产物流的空间组织•生产物流的空间组织是指生产区域或工作地的布置。目标是如何缩短工艺流程,从而缩短物流的时间。一般有三种专业化组织形式为工艺专业化,对象专业化和成组工艺.化.•1.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生产物流•2.按对象专业化形式组织生产物流•对象专业化是按加工产品为对象划分生产单位,通过固定制造某种部件或某种产品的封闭车间,其设备、人员按照加工或装配的工艺过程顺序布置,形成一定的生产线。对象专业化形式组织生产物流实行流水线式生产,加工对象单一旦加工工艺、方法却多样。如图3-4所示.。图3—4按对象专业化形式组织生产物流3.按成组工艺形式组织生产物流如图3-5所示。a运用成组技术之前范区b运用成组技术之后图3-5按成组工艺形式组织生产物流3.2.2生产物流的时间组织1.顺序移动方式顺序移动方式是指当一批加工对象在上道工序完成全部加工后,整批地转到下道工序进行加工的方式。如图3-6所示。图3-6顺序移动方式•2.平行移动方式•平行移动方式是指每个产品或零件在上道工序加工完后,立即转到下道工序加工,各个零件或产品在各道工序上的加工平行地进行。如图3-7所示。图3-7平行移动方式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如图3-8所示。图3-8平行顺序移动方式•4.三种移动方式的特点比较•三种移动方式的特点比较,如表3—3所示。•表3—3三种移动方式对比表3.2.3生产物流的人员组织•1.生产物流的人员组织的原则•根据生产物流的特征,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应是“因物料流向设岗”(即因岗定人),而不是“因人、因设备、因组织设岗”,由此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岗位设置数目是否符合最短物流路径原则(目标是尽可能少的岗位设置尽可能多的工作任务)。•(2)所有岗位是否实现了各工艺之间的有效配合(目标是保证生产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3)每一个岗位是否在物流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标是岗位之间的关系应协调统一)。•(4)物流过程中的所有岗位是否体现了经济、科学、合理的系统原则(目标是物流优化)。2.生产物流的人员组织的内容•(1)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工作任务。•(2)工作满负荷。目的在于制定合理的生产定额从而确定岗位数目和人员需求。•(3)优化生产环境。目的在于改善生产环境中的各种不利于生产效率的因素,建立人——机——环境的最佳系统。3.生产物流的人员组织的要求•岗位设计体现在生产物流的三种空间组织形式上,对人员又有不同的要求:•(1))针对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生产物流,要求员工不仅专业化水平高,而且具有较多的技能和技艺,即一专多能,一人多岗。•(2)针对按对象专业化形式组织的生产物流,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工作协调能力,能自主平衡各工序之间的瓶颈,保证物流的均衡性、比例性、适时性要求。•(3)针对按成组工艺形式组织的生产物流,要求向员工授权,即从管理和技术两个途径,保证给每个人都配备技术资料、工具、工作职责和权利,改变不利于物流合理性的工作习惯,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使用。第3章企业生产物流管理3.1企业生产物流概述3.2生产物流合理组织3.3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3.4生产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案例分析3.3.1生产物流的计划•1.生产物流计划的内容•(1)确定企业计划期的生产物料需用量。•(2)确定生产物料的消耗定额。•(3)清查企业的库存资源,经过综合平衡,编制出物料需求计划,并组织实现。•2.生产物流计划的意义•(1)生产物流计划是订货和采购的依据•(2)可以作为监督生产物流合理使用的标准•(3)有助于存货控制和生产物流配送3.生产物流计划的任务•(1)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2)为均衡生产创造条件•均衡生产的要求:•①每个生产环节都要均衡地完成所承担的生产任务。②不仅要在数量上均衡生产和产出,而且各阶段物流要保持—定的比例性。③尽可能缩短物料流动周期,同时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性。•(3)加强在制品管理,缩短生产周期。4.生产物流计划的编制和执行•(1)生产物流供应计划的编制•2)审核数据计算指标。•2)综合平衡。•3)编制计划。•(2)生产物流计划的执行与检查•1)生产物流计划的执行。•2)生产物流计划的检查。•3)生产物流计划的修订。3.3.2生产物流控制•1.控制系统组成要素•(1)控制对象。控制对象是由人、设备组成的一个系统单元,通过施加某种控制或指令,能完成某种变化。在生产物流系统中,物流过程是主要的控制对象。•(2)控制目标。控制目标是系统预先确定的力争达到的目标,控制的职能就是随时或定期对控制对象进行检查,发现偏差,进行调整,以利于目标的实现。•(3)控制主体。在一个控制系统里,目标已定,收集控制信息的渠道也已畅通,就需要一个机构来比较当前系统的状态与目标值的差距,如果差距超过允许的范围,则制定纠正措施,下达控制指令。这样的控制机构就成为控制主体。•2.生产物流控制的方式•生产物流有两种基本的控制方式:负反馈控制方式和前反馈控制方式。•(1)负反馈控制方式•负反馈控制是控制主体根据设立的目标,发布控制指令,控制对象根据下达的命令执行规定的动作,将系统状态输出结果的信息传递到控制主体,经过结果与目标比较确定调整量,通过控制对象来实施,负反馈过程如图3-9所示。•(2)前反馈控制方式•前反馈控制是根据对系统未来的预测,事先采取措施应付即将发生的情况。这种控制方法带有主动性,前反馈过程如图3-10所示。3.生产物流控制的内容•生产物流控制的具体内容如下所述。•(1)进度控制•物流控制的核心是进度控制,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入、流出控制,以及物流量的控制。•(2)在制品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对在制品进行静态、动态控制以及占有量的控制。•(3)偏差的测定和处理•在进行作业过程中,按预定时间及顺序检测执行计划的结果,掌握计划量与实际量的差距4.控制的程序•(1)制定作业计划标准。物流控制从制定作业计划标准开始,所制定的标准要保持先进合理的水平,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要对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修订。•(2)制订生产物流计划。依据生产计划制定相应的物流计划,并有目的地、有组织地、系统地完成计划。•(3)物流信息的收集、传送和处理。物流过程要有物流信息为之服务,即物流信息要支持物流的各项业务活动。通过信息传递,把运输、储存、加工、装配、装卸及搬运等业务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4)及时调整。为了保证生产物流计划的顺利完成,要及时检查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偏差,保证完成生产物流计划的目标。5.生产物流控制原理•(1)推进型控制原理•以推进型控制原理为理论指导的生产物流的组织形式:•①物料需求计划(MRP)。②制造资源计划(MRPⅡ)。•③企业资源计划(ERP)。图3-11推进式模式下信息与物料流程图•(2)拉引型控制原理•拉引式物流控制基本方式是根据最终产品的需求结构,计算出最后工序的物流需求量,根据最后工序的物流需求量,向前一工序提出物流供应要求,前一段按本阶段的物流需求量向上一阶段提出要求,流程如图3-12所示。图3-12拉引式模式下信息与物料流程图3.3.3物料需求计划•1.物料需求计划(MRP)的概念•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MRP)是指一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物资计划管理模式。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中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日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2.MRP的逻辑原理•(1)主生产进度计划•主生产进度计划(即MasterProductionSchedule,MPS),主生产计划反映产品的层次结构,即所有物料的结构关系和数量组成。由需求时间和相互关系来确定主产品进度计划。根据营销计划,主产品结构和工艺规程决定了成品出厂时间和各个时间段内生产量,包括产出时间、数量或装配时间和数量等。•(2)产品物料清单•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是指产品所需零部件明细表及其结构。它是所有产品、半成品、在制品、原材料、配套件、协作件及易耗品等与生产有关的物料的统称。采用计算机辅助企业生产管理,首先要使计算机能够读出企业所制造的产品构成和所有要涉及的物料,为了便于计算机识别,必须把用图示表达的产品结构转化成某种数据格式,这种以数据格式来描述产品结构的文件就是物料清单,即BOM。它是定义产品结构的技术文件,因此,它又称为产品结构表或产品结构树。•(3)库存文件•库存文件包含各个品种在系统运行前库存的静态资料,但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并记录在MRP运行过程中实际库存量的动态变化数据。•(4)MRP的逻辑原理图•根据上述三个文件就可以形成每一次加工件与采购件的建议计划,如加工件的开工日期与完成日期,采购件的订货日期、入库日期等。同时,根据MRP的输出信息和工艺路线等可以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详细的计划,通过编制能力需求计划以保证MRP的执行,如图3-13所示。3.MRP的特点•(1)需求的相关性•在根据订单确定了所需产品的数量之后,由产品结构文件即可推算出各种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数量,这种根据逻辑关系推算出来的物料数量称为相关需求。•(2)需求的确定性•MRP计划都是根据主生产进度计划、产品物料清单和库存文件精确计算出来的,对品种、数量和需求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不可改变,即刚性需求。••(3)计划的复杂性•由于产品的所有零部件需要的数量、时间和先后关系等需要准确地计算出来,当产品的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特别多时,必须依靠电子计算机计算。•(4)MRP的优越性•①由于各个工序对所需要的物资都按精密的计划适时地、足量地供应,一般不会产生超量库存,对于在制品还可以实现零库存,从而节约库存费用。•②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素
本文标题:《生产物流管理》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93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