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趋势3王明亮
工商管理教研部王明亮党校选修课程引言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三大战略成效显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十九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201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基本问题,两大引擎。GDP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甚至在某些区域不再是发展目标的主要追求。先发区域的发展模式与经验难以被后发地区的发展所仿效。CONTENTS目录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1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CONTENTS目录1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1.1经济区域形成理论1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经济性要素时间维度:与经济活动相互影响而改变其质与量空间维度:要素非均质性分布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选择选择标准:要素条件权衡机会成本选择区位要素聚集(经济活动相关的要素、有共同要素需求的相关经济活动)经济功能区(同类经济活动的聚集)经济区域(功能互补的经济功能区网络结构体系)五要素:内聚力→结构与功能→规模与边界内聚力→内部相互依存关系→共同区域利益和意识→共同努力提高福利水平1.2.1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维度时间维度: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区域经济产出总量的增加与结构的优化空间维度:空间结构演化经济活动的集中与扩散→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特定空间结构的变化区际关系:吸引与辐射的交互作用1.2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际专业化分工要素非均质分布制度性空间分割区际要素配置区际吸引与辐射区际经济联系区际发展不平衡1.2.2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规律起点不平衡:要素非均质化分布/产业发展基础过程不平衡:聚集机制的差异/区域主体行为差异环境不平衡:制约聚集机制发挥作用的政策、观念等各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过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趋势何为协调发展?社会政治层面的公平性→财政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匹配→转方式、可持续的特色发展如何协调发展?要素适宜度:非区域性要素投入与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市场机制+区域协调机制(政府治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弗里德曼: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1.2.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资源优势理论: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俄林:资源禀赋说……李斯特:比较优势陷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财富的生产比财富本身重要得多。向国外购买廉价商品,似乎可以增加财富,看起来比较划算。但从长远来看,将会阻碍德国工业发展,使德国长期处于从属国地位。为了培养德国的生产力,政府必须采取保护关税政策。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1亿条牛仔裤=1架飞机?王福重的《人人都爱经济学》:我们出口一亿条牛仔裤,就可以换回来一架波音飞机。这是很划算的买卖,因为我们用一亿条牛仔裤的成本,制造不出来一架波音那样的飞机;同时,美国人也觉得合适,它用生产一架波音的成本更生产不了一亿条牛仔裤。(1)二者总效应是相等。中国:初级要素优势;美国:高级要素优势。(2)飞机:高级要素为主;牛仔裤:低级要素为主。(3)先期投入:飞机>>牛仔裤。经济发展初期由于高级要素匮乏,初级要素作为第一推动力是必要的。(4)增速:高级要素>>低级要素。高级要素外流;初级要素竞争激烈、投入套牢。形成比较优势陷阱。初级要素高级要素牛仔裤效应函数飞机效应函数OFEDCAB总效应函数生产要素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战略需求条件政府机会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2005):一些没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相当之好。他说:在平坦的世界里,一个理想的国家是没有任何资源的,因为没有任何资源的国家无依无靠,所以倾向于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些国家会设法调动起全体国民的干劲、创业精神、创造力和学习知识的热情,而不是热衷于挖油井。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沿海省份的成功概因于此。增长极理论20世纪40’S末-50’S,西方经济学家进行了一场大争论:一国经济的增长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佛朗索瓦·佩鲁(法,1950)说:“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的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极化效应→增长极→扩散效应如“珠三角”的深圳特区;“长三角”的浦东新区增长极的形成市场力量自发形成依靠政府力量诱导引致形成——引致增长极区域空间的演变过程均衡封闭式发展单核极化型发展多核扩散型发展协调网络型发展梯度推移理论与反梯度开发费农等(1966):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老阶段兴旺部门停滞部门衰退部门创新发源地低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梯度推移理论富者愈富贫者愈穷缪达尔:政府干预实行反梯度开发高者恒高低者恒低区域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区域形成的基础是资源与要素的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与路径,特色发展才是出路;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只能是理想,协调发展才是可以追求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CONTENTS目录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1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2.1毛泽东:区域均衡发展观毛泽东主席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于其《论十大关系》(1956.4):论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关系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发展沿海工业,支持内地工业。建国初:70%工业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行动:三年恢复时期:重点是东北,其次是华东与华北“一五”:内地投资占53.3%,沿海占46.7%“二五”与文革:大规模向内地推进,尤其是“三线建设”结果:初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格局,启动和推动内地工业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2.2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观“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1978):一个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标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性转变,“梯度推移理论”的中国实践得以实现。成就:东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发达国家差距缩小,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东、中、西部区域格局逐步形成。问题:区域差距扩大;区域间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2.3江泽民:区域协调发展观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区域差距扩大,影响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与经济健康发展。同时,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小康提前实现,解决东西区域差距的条件已经成熟。江泽民同志沿着邓小平同志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大思路,着眼于“后一个大局”,不失时机地实施战略重点的转移,把西部大开发提上了议事日程,走上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八五”仍然是以东、中、西梯次格局为主基调。“九五”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视区域差距,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国家援助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启动,加快了中国经济西进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力地推动着西部经济的发展。2.4胡锦涛:统筹区域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即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契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先后启动了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结合东部率先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形成了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良性互动,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沿着协调发展的大方向不断前进。“十五”:四大板块格局;“五统筹”的体制完善目标。“十一五”: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四机制。“十二五”:进一步深化落实(升级版):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5习近平:“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并重”的区域发展理念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核心:公平、协调、共享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区域治理、包容发展发展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战略:点→线→面,陆上→海上→海外,沿海→内陆→沿边。打破了单纯的行政区划甚至国界限制,把区域经济规划扩大到跨市、跨省乃至跨国,力图使生产要素摆脱行政区划束缚,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流动和组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区域发展新观念,正引领中国区域发展迈进新时代。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四个主攻方向: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扶持力度,统筹区域开放与对外合作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重视区域合作机制的完善(基本机制:共建共赢共享)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等五大区域战略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九大报告》区域经济均衡发展(1949-1978):沿海与内地区域格局(均衡封闭发展)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1979-1998):东、中、西三大地带格局(梯度发展+单核极化→多核扩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99-2012):四大板块区域格局(多核扩散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3……):四大板块与若干经济带的区域格局(协调网络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演变CONTENTS目录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1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3.1不平衡发展仍然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十八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有学者形象地比喻,京沪等城市好比中国号巨轮上的一等舱、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像是二等舱,而中国大部分地方只是三等舱。各国区域差距与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规律,中国正处于区域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关键时期。引起差距扩大因素:东部高梯度极化效应持续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异引起差距缩小因素:国家战略与政策的调整;后发优势实现反梯度跨越式发展;东部持续发展的依赖性与梯度扩散效应。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3.2协调发展仍然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4+3”的区域网络格局按东中西发展梯度进行战略布局遇到两个问题:东中西之间的互补性得不到解决,先富不能带动后富;流域上下游之间趋同竞争发展,导致污染负外部性加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加剧。主体功能区战略:坚定走文明发展道路开放发展: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地缘战略空间:国内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新的“点、线、带、区、网”格
本文标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趋势3王明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9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