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
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的突破。它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学观念,给新课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实现其开设的目标,推进新课改,教师应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作用与实施要求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和掌握。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它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四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自主性课程。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应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2.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它超越以往注重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课程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生活为核心,倡导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增长社会经验,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3.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具有强烈的实践取向。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学以致用,不断地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4.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生成性课程。它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和该课程的开发所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等,都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活动内容。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并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建构自我,发展实践能力。可以说,整个综合实践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更具有目的性,更富有成效。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和特征,澄清认识,还要注意防止以下几种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区。首先,谨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和精致化。有不少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很高、很难开展。在开设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教材,课题由学生自主确定,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因此,我们不应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不要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和成果的精致化。只要符合学生兴趣,具备探究性学习的客观条件,对学生身心没有危害的课题,都可以成为探究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即使最后过程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把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视为重要成果。其次,谨防活动课同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相同。应当说,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突出的就是在学习活动方式上,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活动方式还是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等,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再次,谨防传统学习方式同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有些学校和教师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无从下手,无法实施。这说明我们的思想仍未冲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束缚。不仅如此,由于教学习惯,还出现了以学科教学形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事实上,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其他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实施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而文科综合性学习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一般应由学生确定,但鉴于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处于初始阶段的情况,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主题范围,让学生从中选择问题和课题,由于问题和课题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展开研究,因此也不可能编写出符合不同学生要求的教材,学校或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可以编写一些活动案例供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交流。最后,谨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专职化。有的学校和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由专门的教师来教,但目前的教育现实是很少有单个教师能胜任这门课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发挥教育者的群体优势。学校的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需要大量的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参与。同时,能够教学、指导综合类课程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因此,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而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同时,由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需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机构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和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独立的、不从属或依附于其他学科的课程。但它又不类同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有着相对独立的特性。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国家只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实施指南,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有课程目标设计、活动领域规划、活动主题设计、活动过程督导等程序,这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序列性和规范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构课程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具有生成性,所以课程成了个体对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课程不再是预先设立的、特定的、静态的、物化的知识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创设的一系列“事件”活动,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师生追求教育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获得健康的“生活形式”的途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个体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从中寻找自我价值,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构教学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对话、质疑,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个体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商与合作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3.重构学习观。综合实践活动课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知识“霸权”,把学习活动看成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重新建构知识的活动历程。在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上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之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系及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本文标题: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9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