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单元文化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的关系是什么?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是什么?区别: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联系: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是不可分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4、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基本观点常见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狄德罗:自然界由树木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2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揭示了物质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7、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形态?(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1、二者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谁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二者的根本观点(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常见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无外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是我们的表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当作世界的本原神创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柏拉图的理念观;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①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7、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是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8、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9、意识的内容是什么?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10、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1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过程12、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含义: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③实践是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3、真理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结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1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1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6、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原理及方法论:[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5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
本文标题:学考哲学常识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0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