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式——非正式、稳定——不稳定、亲密——疏远、积极——消极;杨中芳老师的人际关系类型:血缘、姻缘、地缘、业缘。P27114.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P24315.(社会测量法:是由莫雷诺(J.C.Moreno)首创的、用于定量地提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步骤: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变量、设计、选择方法、编制测量问卷、测量的实施、结果处理。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近;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远。)16.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合作、谦让等。P29917.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P29918.利他主义:无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的助人行为。P29919.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也许每个人都对想,其他人会帮忙,甚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每个人都会把其他人假象成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实际上,可能没有一个人采取实质的行动,大家依旧保持着旁观者的身份。P30220.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金盛华: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该定义包括三个要素: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伤害行为(与敌意的关系)。P32221.社会影响:个人行为与态度由于社会压力或作用而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P1022.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多数人相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P35123.遵从(服从):指人在权威或强制性的命令下放弃自己的观念或行为而接受他人的观念或行为。(金盛华:指个体或群众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P35224.依从:人因为在他人的的期望压力下而接受他人的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P351、P37825.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P40226.竞争:不同的个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P42227.合作: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P42228.冲突: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的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P43229.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在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P40730.社会干扰: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P40731.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P41132.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含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要素。P21233.态度: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P8834.态度改变: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一致性的改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即量变;另一是不一致的改变,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或说是方向性的改变,即质变。通常所谓的态度改变更多的是指后者,即方向性的改变。(金盛华: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P37435.劝导(说服):传达者凭借其可信性、生理的吸引性与听众或观众相似性的高低对听众或观众的说服效果。P37536.礼:是指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37.义:指中国社会中人表现出的合乎规范的言行;38.孝: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特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组合,亦即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39.缘:所指的是一种命中注定的人际关系,此种关系的产生、性质及长短既已前定,不能或不易有所改变。40.忍:是一种策略性的自抑机制或历程,在此机制或历程中,当事人为了避免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不利之後果的发生,或为了预期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有利之後果的出现,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或承受己所不欲的身心痛苦。经典实验:1、Kelley有关中心特质的实验(中心特质,120)实验目的:验证“热情一冷淡”是否具有中心品质的作用。实验方法: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被试: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实验过程:告诉学生说有一位客座教师要来指导他们的讨论,在他到来前将关于他的特征描写的材料发给大家,学生拿到的材料是与Arch用的完全一样,即:一半学生拿到的是包括有“热情”的形容词表,另一半拿到的是包含有“冷淡”的词表,其余的词完全一样。客人到来后指导学生进行了20分钟的讨论。讨论结束,研究者让被试说出被邀请者的印象。实验结果:认为被邀请者“热情”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更积极,而认为“冷酷”的学生表现显得拘谨。不同的描述不仅影响人们的印象,还影响人们的行为。依据上述结果,凯利等认为,热情—冷淡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与其相对应的是边缘品质。是否具有热情或冷淡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他人其他特征的评价。(中心特质:那些与刺激物的其它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2、Dion的晕轮效应实验(社会知觉,P125)研究目的:证明晕轮效应的存在试验方法: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实验过程:分别让被试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对照片上的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并没有关系。实验结果:发现外表吸引力直接影响人们的印象形成。以一般吸引力的人为参照,则高吸引力的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无吸引力的人则得到了较低的评价。在各个特征评价上显出一致性倾向。心理学家在分析晕轮效应时发现,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从个人的一种品质推断出其他品质,是一种普遍倾向。3.Zajonc关于熟悉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人际吸引,P252)研究目的:探讨“熟悉”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自变量:词汇或照片呈现的次数)实验材料:中文词汇或照片被试:不懂中文的成年人实验程序: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词汇或照片。其中,有些图片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看完所有的词汇或照片后,要求被试评价对所看过的词汇或照片的喜欢程度(因变量)实验结果: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因此,发现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这种熟悉引起喜欢的作用,称为熟悉效应。(熟悉对于人际吸引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很大的,熟悉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对事物的喜欢还会引起人们对他人的喜欢,该实验就是为了验证熟悉能够引起喜欢。)4、Kernis、Landy等关于“美丽辐射效应的实验”(人际交往,P252)研究目的:研究女性的外貌因素是否会影响男性的评分倾向研究方法:3x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自变量1:女性照片的漂亮程度,含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同时设控制组自变量2:论文的好坏性质,含两个水平:质量好的论文、质量差的论文实验程序:实验组被试阅读一片贴有作者(女性)照片的论文;控制组被试阅读的文章上则没有作者的照片,阅读完后对文章的质量进行评分实验结果:由于辐射效应的存在,同样质量的文章被认为是有魅力女性写的,得到的评价更高,特别是文章质量不高时,这种效应更明显。这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外貌魅力即漂亮是一种很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即漂亮的人被认为拥有与外貌不相干的优秀品质,如健康)智慧等。)5、Latane等关于责任分散的系列实验。(助人行为,P303)见书研究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更重要的是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实验方法:现场实验被试:男性大学生实验程序:被试在填写问卷时,研究者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观察被试的行为。实验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个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2分钟内做出了反应。而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10%—38%。另外,拉特纳还进行了紧急助人实验、不幸女士实验等50个研究,其中90%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更大。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6、Bandura的模仿侵犯实验(侵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P330)研究目的:探索观察模仿的类同行为是否会影响儿童做出侵犯行为的倾向。研究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被试:幼儿园儿童实验材料:充气娃娃实验程序:把两组被试分别带到玩具室,实验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做出侵犯行为;控制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做出不带侵犯性的其它行为,让每一位被试单独玩这些充气娃娃,记录其对充气娃娃作出侵犯行为的次数。实验结果:实验组儿童出现了许多侵犯行为,对充气娃娃的侵犯远远多于控制组,两组差异十分明显。另外,班杜拉发现孩子们除了会模仿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之外,还会模仿电影中的人物,即使是成人也会模仿榜样所做的真实或虚假的侵犯行为。7、Arch的从众实验(社会影响,P353)实验目的:探索群体的压力是否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知觉对象的判断实验研究:现场实验实验材料: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50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实验程序:每组被试共有7名被试,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1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