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国学经典-第二章《论语》五则
【教学目标】1、熟读五则论语,理解其中的含义。2、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4、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教学重点】1、了解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3、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教学难点】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学而篇第一(四)为政篇第二(四)公冶长篇第五(二六)宪问篇第十四(一二)宪问篇第十四(二八)《论语》五则“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孔子何许人也?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常识《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思想核心代表,语录体著作。《论语》常识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常识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我们熟知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克已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祭祀孔子的祠庙孔庙——祭祀孔子的祠庙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温故知新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No1.学而篇第一(四)【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曾子:曾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不习: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践、运用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运用了呢?”【赏析】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启示】第三,为人诚实信用,说话算话。《论语·为政篇第二》《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No2.为政篇第二(四)【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②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③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补充】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2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No3.公冶长篇第五(二六)【原文】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1)侍:服侍,位卑者站在尊贵者旁边陪着叫侍。坐着叫:侍坐。(2)盍:何不。(3)伐:夸耀。(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5)少者怀之:让年轻人得到关怀。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补充】5·1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2)缧绁:音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补充】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No4.第十四(一二)【原文】14.12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4)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5)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勇士。(4)文:修饰。以礼乐修养来修饰才艺。(5)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怎样才算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富有。见利思义、临危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补充】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伐:自夸。【补充】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No5.第十四(二八)【原文】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君子品格:【补充】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补充】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第一,随时反省、检讨自己。第二,做人要忠诚,尽心竭力。第三,为人诚实信用,说话算话。第四,修养要慢慢达成,不能一蹴而就。第五,仁德是最高的德行。第六,人格完善要拥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见利思义、不忘平生之言等。第七,君子品格:仁、智、勇。关于提高修养,要做到哪些?作业1、熟读、理解《论语》,背诵《学而1.4》《为政2.4》《宪问14.28》。2、抄写《论语》五则。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第二章《论语》五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1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