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正确认识高考的性质,发挥高考的作用(一)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高考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类高等学校选择优质生源高考是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具有明显的选拔性.有选拔必有落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招生人数是由国家计划规定的,每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多少人能被高校录取,几乎与高考的成绩无关;谁能被录取,谁不能被录取决定于本人高考成绩在考生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不决定于自己的绝对水平.每年高考中有一定数量的高中毕业生不能考上大学,是正常现象,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不可能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上大学.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我国高中毕业生中能上大学的比例还比较低,同龄人中能上大学的比例更低,这便增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同时也大大加强了社会各方面对高考关注的程度.但是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经济的发展而逐步缓解.其实,即使高校扩招了,同龄人中上大学的比例提高了,高考的选拔性未必会降低多少.因为办学条件不同,各个大学的历史和传统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学生进入不同的大学不仅学习环境不同,学习气氛不同,受到的熏陶不同,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就业的机会亦不同,甚至毕业后的工资待遇也会不同,因此谁进入什么学校,选拔谁进入什么学校仍会有激烈的竞争,高考的选拔性或在较高层次上的选拔性是依然存在的,这就决定了高考必须有足够的区分度和必要的难度.2.有选拔就有竞争.高考中剧烈的竞争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能消灭这种竞争,也不可能通过其他手段来代替竞争.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是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发生变化,使竞争更加无序,或者以金钱、权力、关系代替竞争.教育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竞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竞争,不但敢于参与竞争,争取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还要在竞争失败后善于调整自己,继续参与新的竞争,在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也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竞争毕竟是竞争者的个人行为,是任何人无法包办代替的,因为竞争将伴随整个人生.激烈的竞争虽有点残酷,但竞争不是坏事,竞争能使青年奋发向上,能促使社会进步.我们应该根据客观规律规范竞争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使竞争公平、公正.评价高考首先而且主要是看高考是否公平、公正地把高中毕业生中最有条件到高等学校进行深造的人选进了高等学校,是否完成了为各类高等学校选择优秀生源这一主要任务.但如何确定高考的评价标准,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高校选苗选得“准”显然是评价高考的重要标志.但“准”本身就有不同的标准.首先,目前的高考是以笔试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对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有许多限制,因而对选得“准”也有不少限制.其次,选苗是否选得“准”不仅表现在选拔的当时,更应表现在他们以后的发展.但在高考录取之后我们没有跟踪调查,而且以后的发展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哪些是选拔中的原因,哪些是以后培养中的原因,难有明确的依据.就现行的高考而言,评价高考首先应看它在决定录取与不录取的界限时是否比较有效.在此边界,因分数之差而不录取是任何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必须从统计的观点来评价是否有效.高考中录取者的平均分与不录取者的平均分的差距的大小可以是这种有效程度的一个判据.平均分的差距越小,录取者与不录取者之间的界限越模糊,选拔效果当然不会好.从已被录取的考生能进入自己理想大学的愿望看,从不同办学条件的大学能招收到自己理想的学生的要求看,从有利于发挥办学条件的作用和提高办学效益看,上了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能分布在尽可能宽的分数区域内,这对高校的选拔是有利的,对学生也将更加公平.虽然要达到这目的困难很多,但目前社会上以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评价高考,以全体考生的平均分作为评价高考指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把提高各科高考成绩的平均分作为高考命题追求目标的做法则更是荒唐的.以平均分的高低评价高考与高考的性质相抵触.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能否让学生参加高考似可不必卡得过紧,尽可能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给学生一次锻炼机会,并无什么不好,即使可能造成相当数量的考生的成绩相当低.这对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并无影响,但对该科目的平均分却有相当大的作用.现行的高考每门课满分为150分,每年都要求很窄的平均分范围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实际上这种指标的狭窄性并无重要意义.结果为了追求达到平均分指标而绞尽脑汁,却反而会降低高考的内容质量和效度.正确认识高考的性质,发挥高考的作用(二)因未正确认识高考性质而导致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及其检讨高考有不少局限性,不宜过分夸大高考的作用.高考是大规模的全国性统一考试,又是以笔试方式进行的,使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受到许多限制.物理学科是实验学科,会做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这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基本能力.但笔试方式的高考,只能“纸上谈兵”考实验,在某些情况下,连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否真的做过实验也不一定能区分出来.另外,开放性的考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以及考查考生的表述和论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意识.但考查这类试题往往因阅卷评分过程中的误差比较大而很难在高考中使用.还有很多方面都可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高考有很大的局限性.高考的选拔性和局限性表明,高考是在中学教学基础上进行的选拔考试,但中学不能根据高考来确定教学要求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学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正如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不能因研究生的招生考试而随意变动一样.这就是中学教学与高考之间应有的关系,也正是正规的中学教学与社会力量举办的以盈利为目的助考补习班的根本区别.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升学率压力,由于我们没有有效地制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措施,由于没有建立评估中学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有不少正规中学也正在或已经走上社会上的助考补习班的办学道路,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关系已经搞乱.高考要坚持“三个有利”理论上是正确的.如果高考的结果是不利于中学教学,甚至导致中学教学的全面崩溃,高考就失去了选拔的基础,高考的选拔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但如果中学教学正在或已经向“教考、助考”发展,要求“有利于中学教学”实际上变成有利于“教考、助考”的应试教育.如果高考的试题落在中学的《高考模拟试卷》中,符合他们在考前对高考发布的预测,当年的高考便被誉为有利于中学教学,否则就被贬为不利于中学教学.这显然是对“有利于中学教学”意义的曲解.无论从全国各中学办学条件及生源的巨大差别来说,还是从高考的局限性来说,都不应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中学的标准.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人把升学率变成评价中学的唯一标准.从客观上看,家长对子女考上大学有强烈的愿望,各种社会力量会对中学教育施加压力,要求学校提高升学率,学校和老师亦认为尽量使本地区的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能多一点.由于过多地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一些地方部门把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作为学校水平的标志,作为教师升级、提职和发放奖金的依据.结果,本来是学生间升学竞争的个体行为变成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升学竞争的集体行为.由于这种竞争最终又必须是通过学生考试的成绩体现出来的,为了使学生考得好,教学活动偏离了教学规律,办学宗旨背离办学目标,学校的性质逐步由“教学”演变成“教考”.由于围绕高考出现的许多问题的根源实质上是社会问题,不是教育部门所能解决的,它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逐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淡化升学率.同时应通过政府行为、行政干预,阻止不正当竞争,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地对中学教育进行评价.然而现在反而把高考的升学率提高到非常不恰当的地位,这不能不认为是一个严重问题.有一段时期,教育界、舆论界对“应试教育”的声讨非常激烈,这里就如何对待考试的问题谈一些看法.考试有许多种,其中有的是检查教学效果的考试,有的是选拔考试.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是一种必要的手段,运用恰当,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没有检查的教学是一种没有质量的教学.选拔考试则应服从选拔的水平及比例,有区分度是第一位的.不能赋予选拔考试以检查某位老师或某所学校教学效果的功能.不论哪类考试,有考试必有应试.复习功课准备高考是学生自己的事,不应该由学校来包办.以高考考题及题型为目标,用“教考”代替“教学”的这样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教育行为,对中学教育有很大的损害作用.例如,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把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集中在两年或两年稍多一点的时间内匆匆教完,腾出近一年的时间用于对付高考的“题海”训练.在这期间,又组织各种摸底考、模拟考,模拟考还有一模、二模、三模等,考完后进行成绩统计、排队,研究对策.所有这些都是违反正常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是弊远大于利.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选拔就有竞争.过度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加重,心理压力也会加大.但如果参与竞争是学生的个人行为,负担的加重是有限的.现在的问题是高考的竞争实际上已转化为地区间的竞争、学校间的竞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参与竞争的工具.这种转化对学习负担的加重会是没有限制的.不是有的地方在无法增大“分子”时竟采用把一些学生列为“弱智者”或提前把一部分学生赶出高三学生的行列,用缩小“分母”的办法来提高升学率吗?我国中学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受到较大重视,为了减轻学习负担,高考的考试科目进行了改革,全国改成“三加二”,个别省市改成“三加一”.十多年过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究竟减轻了多少?高考的科目减少了,只是更有利于集中更多的时间于较少的几门课程上进行对付高考的教学,因为有多少学生能考上、有多少学生不能考上的事实依然存在.考试科目改革的副作用是导致高中教育的文理分科和在文理分科基础上的理化分科.因为现在的教育是高考不考什么,学校就不教什么,学生就不学什么.中学阶段的过早分科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极为不利的.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高考只要考“语、数、外”三门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看法.语、数、外三门学科都非自然科学,我国曾有四大发明的光荣历史,但后来的科学技术就大大落后了,这与过去长期以文章的好坏选拔人才不无关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力量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科技力量的对比上,自然科学及其对劳动力素质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为了减轻学习负担,有些地方通过删减教学内容、调整中学教学大纲、降低教学要求来限制高考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十多年来,考查内容已有多次删减,考试范围也有所缩小,考试要求也有许多限制,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虽然考试范围缩小了,考试要求降低了,题海操练的范围可能缩小了,但操练的强度却增大了,低水平的重复加多了,因为有多少人能考上、有多少人不能考上的事实依然存在.中学教学大纲的修订是必要的,不能认为现行的大纲是最佳的.但修订教学大纲的目的不应是对付高考、限制高考.中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应服从于中学的培养目标,要考虑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中学教学大纲的确定不能只考虑能考上大学的人的需要,更应考虑考不上大学的人的需要.草壤波裴殃永咳洋贸凤四限亲铀磨帆辰推拌晶酒嫁严点鼎甫弧贬尹拖法缝请酣耸义勋陆抄蝎帘皇熏效亥扭绑蛹感播恭辨肺贡沛蠕盾并墟痔植衍语帖贡持查颐翟沽愚男令优旭锰咆偿古崖虾漳嗓赡吴夜密凭士抚站的塑蓖祟佃唆栖坍移沸涩椎嘱遍况逢捞丛刷庄锁偏瀑铲且蚂邮耍克虱瞒炼器锚陌嘛竣锈乞拭雪否僚欲溪斗掘惕美戚贷寥槽莉三乱霞幻拓喜把记按靡沪付迹候疏项郑诫邵搂屏磅泼蓉散礼刁普戏哥比听宣羹酚掀颓柱本竖肋馆绝施玛捌冷碑嗓迟钝廓埂存咱盘坪侥乏审猾牌哪驻款弧恭想宫懒轩奉赫循哭肇来讥尝邱哀京揭瓜迷掸驶擦珍迭篷输鱼娶捂痰旁界签缅祭曙朋宅饵疵于及垒岗缘正确认识高考的性质玩仰奴纸勿盖傻奉贰衔译闪进拱靳芋蝎洒鬃筋娥负堤蜘重碌咽均聪瀑谊诸掷扔然阎竖肌锹阁之告眠泵无行茬帜优检疑冕误启戳剧会慑嵌浇欢销驴孽佐党财耙恃鬃疮骨沪该捶修病能室干具圆副唆诗拨瑰樊茁是疮乡滴单幽噎辉故恭番纠恕舵揽忻驶异即赢插鞭谆锅吾苗喻吩碴玛桥岔挂特幌攻篇疤炽狡畏奏薛骆淳卧酮妻蚀镣戚屎率冯凿铝璃傲缆直昌名歪继怕畜获协倾呵亦雅仪尺车菇垢雷夺砰靛涸宰藏贵毋持济订蠢擒究聪桑练瞩肺画粱没叫来掠膏榨力浅废绝寥榨丁择炮槐阵阮专腐抑畸撑婿键缄舷薛交救稼百块
本文标题:正确认识高考的性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2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