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诸子百家的环保理念
论诸子百家的环保理念在中国古代,当你细细研究就会发现那时就已经有了环保的思想了,而在春秋战国那个思想极为开放的年代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家在治国,发展等观点上的意见都是对立争辩的。而他们在对待环保上的态度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为什么呢?当然维护自然,保护农业生产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深层意识上则体现了他们骨子里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对人和自然和谐的渴望。儒家在那个时期乃至后世,儒家的环保理念可谓影响最为深远,发人深省。就其而环保理念而言有:1将环保上升到道德的高度,2可持续发展观,天人合一的思想3保护生物多样性,4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保护环境。5.人类中心论1.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古人有说过:“百行孝为先”可见孝的地位有多高了。而孔子却说如果不在适合的时节伐木狩猎就是不孝。可见孔老夫子对滥砍滥伐是多么的厌恶。他已经将环保的思想上升到道德的层面了。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孔老夫子就已经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可见他的先见性!那要怎么才能做到呢?这就需要培养公民的素质了。当公民的素质达到一定得高度,孔子的这句话就没有了意义了。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垃圾不分类就算违法,可能听起来你会觉得很荒唐,但这已经成为事实了。这就是高素质和低素质的区别。再例如北京的大街和巢湖的大街相比,你就会发现北京的大街干净的可以睡觉。而巢湖的呢?问题就出在北京人的道德素质比巢湖的人要高。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这就是事实,我们必须得承认。那么如果道德素质高了,环保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这么简单的道理孔子早就给我们想好了,但实践起来就要靠我们的不懈努力了,毕竟13亿人要不断提高素质,对教育的依赖可见一斑。“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全民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同时,也不断加强环保和生态方面的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就成效而言,总的说也是步入了有史以来最佳时期。但是,同其它一些领域已经取得的显著成效相比,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江河湖海水质污染现象仍然存在,滥砍滥伐、滥捕滥杀的不法行为仍有屡禁不止之势,由于违法开采而酿成的矿难事故仍然时有发生……这都不能不令人深感焦虑、震惊。这种只顾人类自身物欲,而不认真考虑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及其运行规律的无节制地索取的思想和行为,是损害人类真正的、长远的利益,是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一大顽症。如果不彻底根除,什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只能是空谈。2.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从数量上进行捕捉限制。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王制》也记载“五谷不食,果实不熟不现于市;木不中伐,不先于市;禽兽不中杀,不现于市。”他自己也曾说过:“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故山林不童而百姓余材也。”以上三为儒家大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它是在人类发展陷入严重困境的背景下出现的,为人类持续生存开辟了崭新的途径,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文明、最进步、最科学的一种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最伟大变革。当然,探求人类未来的命运并不只是当代人的期盼,先前的人们也有过许许多多的梦想。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就包含着这种对人类社会繁荣幸福、长治久安、永续进展的关怀意识。把梳这些思想颗粒,有助于人们完善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助于制订21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天人合一”思想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它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和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实现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要求人类能够和自然和谐共处,并能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并有和之相应的道德水准。所以,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决不能走西方文明浪费资源的发展模式,更不能模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这一点不仅仅是儒家,道家也不例外。同样这也是中国古人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张“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强调建立天、地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本义并不是谈人和自然关系的。在儒家来看,天就是自然界。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第一种含义,认为“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也是世界的大主宰,可以和人感应、能够决定人的吉凶祸福。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和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虽然董仲舒提出的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制,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这么一个意义。虽然他的天人合一多被我们理解为天子和天是合一的,不错,这的确是他的本意,但把它扩大化后就有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强调第二种含义。孟子认为,上天赋予每一个人仁义礼智道德观念和良心原则,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因此,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宋明理学家张载、二程都继承了这条路线。张载提出的“民胞物和”思想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在《天论》篇里强调第三种属性,仿佛天就是物质性的大自然,但在他的整体思想里,“天”仍然是主宰、是人敬畏的对象。虽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直接讨论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不能直接用于解决现代社会人和自然的对立问题,但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却能够给现代生态伦理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首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万物和我并生,天地和我为一”,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和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和交流,认为天地万物是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信念的重要基础。由此一基础所显出的是人对于自然万物在精神价值上的统一性和在宗教情感上的尊重和敬畏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大胆地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资源。3.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明确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认为要从生物资源的角度来保护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取之有度用之有道。他以“敬天”和“民本”为思想基础。认识到保护资源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他的这种措施同样也保护到了生物的多样性。这些对我们今天保护生物多性有很大的启发。4.“制天命而用之”儒家的处世态度是积极的,始终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在如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他们虽然对那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急功近利行为予以坚决的否定和批判,但决不是说可以在大自然面前持消极态度,无所作为。“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丧失信心,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类的命运依附于“天”——大自然,大自然所蕴涵的资源财富即使再丰富,它也不会将福祉轻易地奉送给你。那样的话,人类怎么能生存繁衍,社会又如何能够得以发展?至于人类和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当然也就更谈不到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是言,振聋发聩,他在中国古代首创人定胜天思想。该思想既不同于那种毫不顾及自然规律、只凭主观良好愿望的狂热思维,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又同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得软弱无力、无所作为,完全受制于大自然的懦夫心态和意识相左。“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自然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说这种思想认为人定胜天是不对的但不可否认认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好的方向去改变世界,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已经被破坏的环境,而这就是制天命而用之在新时期的新突破。大自然、天地万物,当然包括人类社会,其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先秦,如果说老子,以及孔、墨、孟、庄等思想家已开始对“天”及其运行规律进行过不无有益的探索的话,那么,战国末荀子在这方面的理论建树则是无和伦比的。荀子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话说得直白、生动,道理却是深邃的。他既向人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具有永久不变,并且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明确昭示了能否顺应自然规律所造成的“吉”、“凶”截然不同的两种后果。这看似知识揭示了自然的规律性,但实际上告诉我们要利用自然规律加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和自然和谐的相处。人类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控制和驾驭自然规律。也只有顺应和控制了自然规律,才能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几千年来,人们为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而孜孜不倦地求索和奋斗,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而难以如愿以偿,但他们所迸发的智慧之光却是永照人间。小到“家和万事兴”,大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对以“天下为公”为特质的“大同世界”的憧憬(《礼记·礼运》),无时不在成为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地追求人人为公、“仁民而爱物”、没有尔虞我诈的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并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不义之战的价值取向或优良传统。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将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的平衡作为重要国策来抓,领导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漠、治理江河湖海、加强环境保护,……成就斐然。但也毋庸讳言,由于新中国底子薄弱,经验不足,人们又尚未彻底摆脱几千年旧制度遗留下的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更由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极左思潮的泛滥,致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偏离自然规律和科学的轨道。在急躁情绪和急功近利心态的驱动下,为了取得暂时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滥砍滥伐、毁林造田、滥捕滥杀、野蛮开采等现象屡屡发生。由此而引发的江河湖海水质污染、洪涝虫灾、物种锐减、矿难频频等不幸事件几乎连年不断,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一次次血的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孟子是言,决非耸人听闻,无数事实表明,不管什么人,只要他的行为顺应了自然规律,就能够生存、发展;反之,则不然。看似和前面的制天命而用之相互矛盾,其实不然,制天命而用之强调的是利用自然的规律性。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征服自然。古往今来,概莫例外。先哲虽然赍志而没,但在今天,对于那些面对大自然仍失去理智的人来说,仍不失其清心剂的作用。其“顺天”的观点和到家的“顺天“的主张不谋而合。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开创和谐的未来,胡锦涛同志于2003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也适用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及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我们坚信,只要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并且严格按相关法规办事,加强监管查处力度,几千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一定能够实现。5.人类中心论儒家的上述思想我们可以认为都是在“人类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然此“人类中心”非我们当前所讲的“人类中心”。它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但是人不能随意的破坏自然而应站在一个主人的角度,用自己的一切能力去尊重和保
本文标题:论诸子百家的环保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4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