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道路工程教学辅导二第一篇道路勘测设计第五章选线及定线1.什么是选线?答:选线就是根据任务书规定的道路的起点、终点,使用性质和任务,并结合沿线的自然条件,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性质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2.一般选线要经过哪三个步骤?答:一般选线要经过三个步骤:(1)全面布局:是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2)逐段安排:是解决局部性路线方案。(3)具体定线:是确定公路中线的具体位置过程。3.影响道路线形的自然因素有哪些?答: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物覆盖等因素。(一)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道路线形的主要因素,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道路的技术标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按地形形态、高差、自然坡度及平整度划分为:1.平原、微丘地形平原地形指一般平原、山间盆地(高平原)等地形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3°以内;微丘地形指起伏不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布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对于河弯顺适、地形开阔且有连续的宽缓台地的河谷地形,河床坡度大部分在5°以下,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沿河设线一般不受限制,路线纵坡平缓或略有起伏,也属于平原微丘地形。2.山岭、重丘地形山岭地形指山脊、陡峻山坡、悬崖、峭壁、峡谷、深沟等地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大部分在20°以上,路线平、纵、横线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重丘地形指连续起伏的山丘,且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平、纵、横线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高原地带的深侵蚀沟,以及有明显分水线的绵延较长的高地,地面自然坡度多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二)气候因素气候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面水的数量,地下水位的高度、降雨、降雪、路基水温状况、泥泞期和冰冻。这些因素不但影响施工条件,而且还直接影响道路的运营安全。(三)水文因素水文情况决定排水结构的数量和大小,不但直接影响路线的高度和位置而且对路基的稳定性也会造成影响。(四)地质因素地质构造决定地基及路基附近岩层的稳定性,确定有无滑坍的可能;同时也决定土石方工程施工难易和筑路材料的质量。(五)土壤和植物覆盖土是路基与路面基层的材料,它影响路基形状和尺寸的决定,也影响着路面形式和结构的确定。路线的植物覆盖影响暴雨迳流、水土流失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路基土壤水温状况。24.选线的一般原则是什么?答:影响道路设计除了自然因素外还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选线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遵循以下原则。(1)应根据公路的性质和任务,综合考虑沿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远景规划,正确处理好远期和近期的关系,使路线在公路网中发挥较好的作用。(2)在道路设计时,应认真领会任务书的精神,贯彻国家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路线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遗漏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方案。(3)贯彻工程经济和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在不过分增加工程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在不降低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4)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和经济林。(5)注意路线与桥梁相配合。在处理路桥关系时,对于大中桥,原则上应在服从路线总方向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桥头线形要求,不应只顾路线而使桥位不合适;对于小桥涵,原则上应服从路线走向,在不降低技术指标前提下。尽量照顾小桥涵的位置合理性。(6)选线是应对于路线的自然条件深入调查。弄清它们对道路的影响,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应尽量避让,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工程措施。(7)正确运用技术标准,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搞好平、纵、横综合设计,线形要考虑行车舒适性,并与沿线环境相协调。5.选择路线方案一般应综合考虑哪些主要因素?答:选择路线方案一般应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单位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战备、支农、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2)路线在铁路、公路、航道、空运等交通网中的作用,与沿线地区工矿、农业、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3)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要求的路线技术等级与实际可能达到的指标(包括对低限指标的采用)及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影响,路线增长系数(两控制点问路线实际长度与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筑路材料来源、施工条件以及工程量、三材(钢材、水泥、木材)用量、造价、工期、劳动力等情况及其对运营、施工、养护等方面的影响。(4)其他如与沿线革命史迹、历史文物、风景区的联系等。6.路线方案选择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何?答:路线方案选择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搜集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及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地质及水文气象资料。(2)根据路线的总方向和公路等级,先在小的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的地形图上,结合所收集的资料、研究各种可能路线走向,重点应放在地形地物的比较复杂的路段,通过进行各种方案的比选,提出那些方案需进行实地勘测。(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连同在现场勘查发现的新方案,一起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3(4)分项整理汇总调查结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7.平原区地形、地质及路线有哪些特征?答:(1)平原区地形、地质特征平原是地面高差变化微小,有时有轻微的波状起伏或倾斜地面自然坡度很小(一般小于3º)的地区,除指一般平原外,还包括山间的盆地和高原平坦地形。平原地区除泥沼、淤泥、河谷漫滩、草原、戈壁、沙漠等外,一般多为耕地,且分布有各种建筑设施,居民点较密;在天然河网湖区,还有湖泊、水塘、河汊多等特点。(2)平原区路线特征平原区由于地形平坦路线受高差和坡度的限制小,路线布线容易,选线时主要解决平面线形与地物障碍之间的矛盾;平面线形顺直,以直线为主,弯道偏角小、半径大;纵坡平缓,一般以低路堤为主。但要注意排水,以保障路基稳定。虽然平原区地势比较平坦,路线平面、纵断面等几何线形较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标准,但往往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地物的障碍以及支农的需要,选线时要考虑的因素还是多方面的。8.平原区路线布局有哪些要点?答:平原区路线布局要点:(1)注意标准的合理采用平原区路线应力求顺直、短捷,尽可能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但在具体指标应用时应注意:1)合理选用直线长度2)直线与半径的关系3)保证路基稳定(2)处理好与农业的关系1)平原区路线应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尤其尽量不占或少占高产田。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尽量不与灌渠相交,尽量布置在上方或尽头,同向时可沿渠堤布线,渠路结合、桥闸结合,以减少占地和便利灌溉。3)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通过时,应采取靠河岸布线,利用道路的防护措施,兼作保田护村之用。(3)处理好路线与城镇的关系平原区城镇较多,路线穿过城镇居民区时,有直穿与绕行两种方案。1)一般高等级公路及国防公路不穿越城镇,但也不宜过分偏离村城镇,可以修支线连接。作到靠城不进城,利民不扰民。2)对于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县乡路,经地方同意也可以穿过村镇,但要有足够的路基宽度和行车视距,以确保行车安全。3)路线要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设施,当非要靠近时要保证足够的距离和安全净空。(4)处理好与桥位的关系41)大中桥位一般为路线的控制点,其位置在服从路线总方向和桥头引线顺直的原则下,路桥应综合考虑。2)小桥涵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3)路线跨河修建渡口时,应在路线走向基本确定后,选择渡口位置。渡口应避开浅滩、暗礁等不良地段,两岸地形应适宜修建码头。(5)注意水文土壤条件9.山岭区地形及路线有哪些特点?答:山岭区地形及路线特点:(1)山岭区地形特点山岭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面自然坡度大(20º以上)、地形复杂,山脉水系清晰,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暴雨多、河流水位变化幅度大等特点。(2)山岭区路线特点山岭地区路线弯多坡陡、标准低、工程量大,由于受山岭区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道路平、纵、横都受限制。山岭地区路线按其经过的地带的部位和地形特征,又可分为沿河(溪)线、越岭线、山脊线、山腰线、山脚线等。10.沿河(溪)线布局要点有哪些?答:沿河(溪)线应处理好河岸选择、线位高低和跨河换岸地点三者间的关系。(一)河岸选择1.地形、地质条件2.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3.考虑村镇和居民点的联系(二)路线高度1.低线位低线位一般指高出设计洪水位(包括浪高加安全高度)不多,路基临水侧边坡常受洪水威胁的路线。低线位平、纵面线形比较顺直、平缓,易争取较高标准,一般土石方量也较省,边坡低,塌方少;路线活动范围较大,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地质和避让不良地形、地质;便于在沟口直跨支流,必须跨主流时也较易处理;防护工程较低;养护材料及用水方便。但是低线位受洪水威胁大,防护工程多,且占地矛盾突出。2.高线位高线位一般高出洪水位较多,基本上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高线位一般适宜有大段较高台地可供布线的情况,其基本不受洪水威胁;弃方容易处理。但高线位往往路线曲折、线形差、工程量大;跨河较难;避让不良地形、地质困难。(三)桥位选择1.跨主流桥位选择常有以下几种情况:51)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以争取桥梁轴线与河流有较大交角,路桥较易配合。2)在河湾附近选择有利位置跨河,能使路桥较好配合,但应注意河湾水流对桥位的影响,采取有效防护措施。3)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桥头引道难以舒顺。如图1.5.9a所示的桥位应尽量避免。2.跨支流路线跨越支流是局部方案问题,可采用在沟口直跨,这样路线短、线形顺,或绕进支河(沟)上游跨越,这样路线增长、线形差。几种河谷地形的选线1)开阔河谷这种河谷谷底地形简单、平缓,河流与山坡之间通常情况下有较宽的台地,且农田村镇较多。布线时一般有三种选法:沿河线、傍山线、中穿线。a.沿河线:如图1.5.11a中虚线所示,坡度均匀平缓,线形好,临河一侧受洪水威胁,须做防护工程,如果将公路路堤和河堤相结合,有利于防洪和保护农田。b.傍山线:如图1.5.11a中实线所示,路线略有增长,纵面会有起伏,但可不占或少占良田,不受洪水威胁,路基稳定,是常采用的一种布线方案。c.中穿线线形标准高,但占田最多,在稻田区,路基稳定性差。有时还需换土。一般不宜采用。2)河道弯曲、狭窄的河谷这种河谷一般凹岸多陡峭,而凸岸则多有一定的浅滩,有时也有突出的山咀,有时出现迂回的深切河曲。河曲段主要有两种布线方式:a.沿河岸自然地形、绕山咀、河弯布线。b.取直路线。遇河弯,则需两次跨河,如图1.5.12;遇山咀,采用隧道或深路堑通过。c.改移河道。为了减小桥梁的工程量,可以考虑改移河道。3)陡崖峭壁河段山区河谷常有陡崖峭壁错综复杂地交替出现,两岸都是陡崖峭壁的河段,即峡谷。峡谷一般河床狭窄,水流湍急。路线通过这种地段不外绕避和直穿两种方案。a.绕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翻上峡谷陡岸顶部选择有利地带通过;一是另找越岭路线。b.直穿陡崖峭壁河段和峡谷的路线采用以下方法通过:a.与河争路,侵占部分河床。b.硬开石壁。4)河床纵坡陡峭的河段11.越岭线布局有哪些要点?答:越岭线布局要点:越岭线布局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垭口选择、过岭标高的确定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方案的拟定,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布局时要综合考虑,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一)垭口选择垭口是体现越岭线方案的重要控制点,应在符合路线基本走向的较大范围内选择,要全面综合考虑垭口的位置、标高、地形条件、地质情况和展线条件等因素对路线的影响。1.垭口位置的选择2.垭口标高的选择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6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二)过岭标高的确定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确定过岭标高:1.浅挖低填: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垭口宽而厚(有时达一、二公里,有时还有泥沼存在)的地段,可采用浅挖低填的方式过岭,过岭标高基本上就是垭口的标高。2.深挖垭口:当垭口比较削瘦时,常采用深挖垭口的方式过岭。至于深挖程度,应视地形、地质、气象条
本文标题:选线及定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5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