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标要求:19531964198219911958年度人物赫鲁晓夫1973年度人物勃列日涅夫1988年度人物戈尔巴乔夫美国《时代》周刊中的苏联领导人复习回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它留下了怎样的积极影响?在后来苏联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它存在哪些问题而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_____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政治);(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经济);(3)农业的相对落后(经济);(4)斯大林逝世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契机。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板书2.措施:(1)农业:①允许自留地和牲畜②开荒③种植玉米运动④卖拖拉机给农庄(2)工业:部分权力下放;“物质利益原则”(侧重点是农业)板书材料: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成功中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大规模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政策失误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引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材料二: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材料一:加加林3.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板书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黑白墓碑上的赫鲁晓夫毁誉参半3.评价: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板书苏联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到:“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议上,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4.失败的原因(1)根本:局部改革;(2)脱离实际;(3)盲目性;(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4)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板书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1964-1982年执政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2.措施及结果:(侧重点工业)1906-1982,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①扩大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板书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军事发展明显)后期:代速度2.措施及结果:(侧重点工业)1962年美国比苏联多一倍核导弹。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趋于保守,改革停滞。70年代速度放缓,80年代全面滑坡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3.失败原因(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局部改革;理论错误: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2)后期,美苏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板书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上台。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去世,终年70岁,执政1年3个月。安德罗波夫去世后,苏共中央书记处的另一位老人——契尔年科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而契尔年科已是一名连讲话都气喘吁吁的73岁老人!1985年3月,契尔年科撒手人寰,终年74岁,执政13个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1985年3月11日以54岁之龄,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共产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辛纳屈主义”,后引发“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实际上结束了从二战以后长达四十五年的全世界范围内冷战格局,为此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10月15日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戈尔巴乔夫创立并出任苏联总统一职。“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1.背景: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2.内容:3.指导思想: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政治: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板书经济-重工业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1989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4.结果:经济改革失败,转向政治改革,苏联解体1991年一个没有国家的领袖开始结束——戈尔巴乔夫背向列宁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5.评价:积极-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局限-宏观决策缺乏可行配套措施板书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确立政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本文标题:2019精选教育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23张)(共23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0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