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民族史专题第五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这一理论是中国学者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为数不多的世界性的理论创造。第一节民族识别工作1956年最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主持,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央民族学院协同工作。组织了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8个调查组。1958年改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主持。并新设了甘肃、青海、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福建等8个调查组。1964年这项调查工作完成了调查报告340多种,2900多万字;整理档案资料和文献摘录100多种,1500多万字;拍摄少数民族科学纪录片十几部,搜集了一批少数民族历史文物。成果:《中国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2006年,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再次对五种丛书进行修订,陆续出版的是最新的版本。第二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1984年费孝通在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又是由许多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密切,有分有合,有分而未断,合而未化,情况复杂。这个变化过程正是我们要研究的民族历史。(《在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民族研究动态》1984年第12期)1988年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给认识中国民族历史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1989年费孝通主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门民族学院出版社)专著出版;1999年,再次出版了修订本。第一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费孝通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第二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员,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第三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期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者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这一格局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各族多元一体格局出现;第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各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第三,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第四,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稳固。第三节中华民族各种争论问题一、概念问题“中华民族”一是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来看待,既是中国民族的总称,又概括了中国各民族的整体认同。二是认为,中华民族属于政治范畴概念,而不是一个民族学上的名称。他代表的是中国各民族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不可分割性,用来指中国各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作为民族实体是不同的。因此,“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民族实体。三是认为,中华民族既是指中国各民族统一国家不可分割性,属于政治范畴,同时也属于民族学范畴,两者既存在矛盾,又可以统一起来。其中又有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国现有各民族的总称,(谷苞《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和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等几种不同的范围认识。(陈连开《中国华夷番汉中华中华民族:一个内在联系发展被认识的过程》,68-69页,《中华民族研究初探》知识出版社1994年)四是认为中华民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中华民族”的内涵较为宽泛和抽象,其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一定强求严谨;而狭义“中华民族”的内涵就务必要严禁准确。费孝通、谷苞、陈连开等人的概念属于广义上的概念。中华民族概念是一个近代产物,是在近代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开始的,而不是自古就有,因此不能把中国古今各民族都包括在内。(周建新《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二、中华民族自在与自觉问题、民族实体问题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问题也多以费孝通的理论体系为主:“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距今3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深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3、4页)具体来说,自在发展是指在中国古代随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巩固和确立,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互相关联,客观上在发展和巩固着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到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华民族的反帝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从自发到自觉的大联合,中华民族才进入自觉的民族实体发展过程。(陈连开《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问题有人认为:“多元”是指这些民族来源是多元的,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也呈现多元的特点;“一体”是不管来源如何,经济、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有何差异,都认同为一个民族。这样中华民族的“多元”是指当代中国的56个兄弟民族,但中华民族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民族,不能称为一体。如果是指祖国的统一不可分裂,中华各民族都要为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大陆上各民族都要支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改为“中华各民族的多元一体”、“中国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或“中华各民族的多元一统”就比较好懂一些,也确切些,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一体”是指什么,难理解。国外也有认为中国每个族群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费孝通的提法是:“‘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种一体性,集中表现为祖国的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表现为共同关心与争取祖国的完全统一与繁荣富强,大陆上各民族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中华民族的‘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更不是汉化,或者马上实行‘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309页)而一体凝结的核心就是汉族。孙秋云认为:不应从汉族族体,而主要应从汉文明的扩展或汉文化的传播及汉文明周边族体对汉文明的认同和仰望的角度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周建新认为:多元是指文化的多元和族源的多元;一体首先是客观存在的国家的一体,其次是各民族文化特质的共性,以及中华民族的大认同与凝聚力等。(《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概括来说,就是认为所谓“多元一体”就是文化多元和政治一体。我们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多元、多流文化,各具特点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此基础上又统一于我们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互相关联、互相补充、互相依存,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实体、复合体七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有的学者提出还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它代表的是中国各民族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性和一体性,与中国56个民族实体不同,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民族实体。第二种观点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复合民族,或者说是民族聚合体。与民族实体不同,中华民族是在中国统一国家形成发展中由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复合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形成发展中具有了自己的一些共同性的特征,但是各民族又都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征,各民族实体包涵于民族复合体之中。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形成了共同性,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意识。因而,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不是民族复合体或者聚合体。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回避了讨论中华民族是不是民族实体的问题,只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其中,有些观点套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将中华民族称为国族,实质上是承认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第五种观点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认为中华民族从整体角度上看是一个民族实体,具有了民族认同意识;中华民族从多层次角度上看是民族复合体,不同层级对立统一。费老的观点没有说明民族实体与民族复合体之间的矛盾性,或者说他认为民族实体与民族复合体两个概念之间具有重合的部分。由于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的这种较为模糊的论述也是引发中华民族是民族复合体还是民族实体争论的原因之一。第六种观点是周建新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内涵可以宽泛一些,抽象一些,包含的内容丰富一些。他认为,费先生、谷苞和陈连开等人的中华民族概念属广义上的概念。中华民族是近现代开始形成的一个带有总括性的民族和国家相统一的意识或概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政治民族实体已经形成,而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觉(自由)民族实体正处在形成发展阶段。第七种观点是都永浩研究员提出的“中华民族”一词只在作为复数的“中华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而在其他场合放弃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改用毫无争议的、与公民共同体涵义重叠较多的“中华人民”一词。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非常接近,都认为中华民族不是民族实体。第二种观点比第一种观点更侧重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故提出了复合体的概念。当然,民族复合体也是包括中国各民族的。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观点相对,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第四种观点重点讨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对于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内涵有一定帮助。但是由于回避了民族复合体与民族实体的问题,这种整体性的讨论难免是不全面的。第五种观点因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所以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反对第一种观点,中华民族不是各民族的总称,同时又模糊了民族复合体与民族实体的对立,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视为不同层次和角度上探讨。第六种观点通过提出中华民族广义和狭义概念试图消除不同观点的争论,广义的概念可以包括前五种观点,狭义的概念接近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政治民族实体,但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实体。作者具有一定的新思路,但是没有清楚说明政治民族实体的涵义,以及其与完全意义上的自觉(自由)民族实体之间的关系。第七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的涵义相当于中华各民族,由于其概念的不确定,建议用中华人民(或中国人民)替代。提出将作为生物性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与政治、法律属性的国民(公民)共同体相区别。这种观点为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华民族提出了新的视角,但是不太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金炳镐、裴圣愚、肖锐:《中华民族:“民族复合体”还是“民族实体”?——中国民族理论前沿研究系列论文之一》,《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1期四、中华民族起源与发展问题本土说和外来说多元论和一元论
本文标题:中国民族史专题-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0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