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旅游者行为1§2.1旅游者概述一、国外对游客下的定义1.国际旅游者1937年,theCommitteeofStatisticExportsoftheShot-livedLeagueofNations: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即旅游者。1950年,theInternationalUnionofOfficeTravelOrganizations:将以休学形式旅游的学生视为旅游者,并界定一个新旅游者类型InternationalExcursionists(“短途国际旅游者”或“当日往返旅游者”)。1963年,罗马会议提出:Visitor(游客)、Tourists(旅游者)、Excursionist(短途旅游者)。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了罗马会议的决议;1970年,联合国经济与发展组织旅游委员会采纳了这一定义。22.国内旅游者1)世界旅游组织(1984年)在本国某一目的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一年的人,其目的是休闲、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国内短途旅游者是指基于上述任一目的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2)以出行距离为标准美国国家旅游资源考察委员会:单程至少80km美国旅游数据资料中心和美国人口普查局:单程至少160km加拿大国家统计局和旅游局:单程至少80km,或40km3)以逗留时间为标准英格兰旅游局: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法国旅游总署: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不超过4个月3二、中国对游客下的定义1.游客定义: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而且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2.海外旅游者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海外一日游游客(国际短途旅游者)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44.国内旅游者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5.国内一日游游客(国内短途旅游者)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5三、旅行者分类图2-1旅行者、游客和旅游者6四、世界旅游组织1991年的定义1991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建议书”提出了最新的旅游者基本概念。1)居民国际旅游:如果一个人在他到另一个国家不满一年以前在前一个国家生活了至少一年或连续12个月,他被认为是前一个国家的居民国内旅游:如果一个人在到本国内另一个地方不满6个月以前在前一个地方生活了至少连续6个月,他被认为是前一个地方的居民2)游客国际旅游:一个人到他通常居住的国家以外的另一个国家旅行,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家获得经济利益国内旅游:一国的居民到他通常环境以外的国内另一个地方旅行,时间不超过6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73)旅游者国际旅游:一个游客至少一夜,最多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家获得经济利益国内旅游:一个游客至少一夜,但不超过6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4)当日游客国际旅游:一个游客在访问国停留不超过24h并且不过夜,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家获得经济利益国内旅游:一个游客在访问地停留不超过24h并且不过夜,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同时建议:鉴于各国的地理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差异,强行的数字标准可能会引起曲解,故建议各国依据往返旅行、旅行时间、旅行距离三个指标制定最低标准8§2.2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一、旅游需要分析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在原因。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人为了满足或实现某种需要就产生了行为的动机,旅游则是人类需要的一种。1.人的需要理论之一:需要层次论(亚伯拉罕·马斯洛)1)基本生理需要衣、食、住等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最低层次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伤害、免于受剥夺、免于失业等3)社会的需要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4)尊重感的需要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别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最高层次的需要9图2-2五种需要的关系102.人的需要理论之二:生存·关系·成长(或发展)理论(克莱顿·奥尔德)1)生存需要、2)相互关系和谐需要、3)成长需要图2-3马斯洛理论与奥尔德理论的关系11二、旅游动机分析1.旅游动机的概念及其分类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即旅游动机1)分类一(日本学者田中喜一)表2-1旅游动机分类一122)分类二(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1)身体健康的动机以身体的活动来消除紧张和不安,如休息、运动、游戏、治疗等。(2)文化动机体现求知的欲望,如了解和欣赏异地文化、艺术、风俗、语言和宗教等。(3)交际动机表现对熟悉东西的厌倦和反感,逃避现实和免除压力的欲望,如在异地结识新的朋友、探亲访友、摆脱日常工作和家庭事务等。(4)地位与声望的动机表现意图被承认、被注意,满足其自尊,如考察、交流、会议和从事个人感兴趣研究等。133)分类三(约翰·托马斯)(1)社会存在的动机朋友的友好,大家一起旅行,家庭团圆等。(2)教育和文化的动机参观风景名胜,了解他国风土人情,体验特殊经历等。(3)种族传统的动机访问祖居地,访问自己的亲属或朋友到过的地方等。(4)其他动机天气、健康、运动、经济、冒险活动、胜人一筹、遵从、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学等。144)实例国家旅游局对国内游客的抽样调查结果(1996)(%):休闲度假48.9,探亲访友20.4,会议9.3,商务5.1,交流访问3.9,宗教1.61,健康疗养1.11,其它9.68朱玲对长沙市居民的抽样调查结果(2007)(%):休闲度假、放松心情44.2沈珏等对南京市民的调查分析(2008)(%)节假日调整后,居民的旅游动机主要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6.2%与18.1%许明浩认为大学生旅游动机(2009)(%):1)求知心理—即实地走访,亲身感受,如博物馆和历史遗迹;2)探索心理—即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风景名胜,开阔眼界;3)消遣心理—即缓解考试、学习的紧张状态;4)展示心理—即展示自己的风采;5)随众心理—因朋友怂恿或老乡、同学相邀而出游。15表2-2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分析(张宏梅等,2009)注:均值右上方的数字表小方差分析的结果,标相同数字的说明均值间无差异,标不同数字的说明均值和其他均值间存在差异。162.旅游动机的激发1)旅游动力(1)内动力旅游动机(2)中间条件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3)外动力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即自然景观的千差万别和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所产生的梯度力,表现为旅游相关的游客、物质、信息、能量在空间上的移动172)产生旅游地和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1)互补性旅游地有某种旅游资源供给,客源地恰有该种旅游资源的需求,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构成了旅游地和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2)替代性旅游地A和客源地B之间介入一个与A同样性质的旅游地C,以致产生替代作用。此时,即使A和B之间存在互补性,两地之间也难以产生相互作用替代性的作用:节省交通费用,起过滤作用,减少了长距离的两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3)可达性空间距离、旅游地价值和时间的函数,其中时间主要受交通工具和闲暇时间的影响18§2.3旅游决策【旅游决策行为】是人们通过收集相关信息,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作出旅游决定的过程。【旅游活动的类型(从旅游决策的角度考虑)】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旅游决策由旅游者本人,或在家庭成员、旅伴间协商作出的旅游,如:各种形式的自助旅游19一、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感知环境】地理环境差异是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地理环境差异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人们把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所形成的对环境的整体印象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受感知环境的限制,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十丈硐瀑布表2-3黄果树瀑布与十丈硐瀑布的规模和区位条件比较20【感知距离】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和旅游地之间的距离(包括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上,其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感知距离感知距离是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等因素的函数2.最大效益原则-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1)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2)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21表2-4我国最著名的几个城市与所有重点城市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次数的比较(30多个)22表2-5国际旅游者对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23表2-6国际旅游者对美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243.旅游偏好1)年龄人的个性随年龄和生活经历而不断变化,儿童、青年、老年等不同时期所感兴趣的事物不一样2)职业职业影响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人们的爱好各异3)学历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形成的个性也不同,旅游的愿望以及对外部了解的迫切程度、主动性和目的性也不一样254)性别5)案例分析案例一:外地到北京游客的旅游偏好外地到京游客偏好集中在国家级名胜,如八达岭长城、皇家建筑、古典园林和动物园,而对一般风景区的兴趣不大表2-7男女对旅游活动的不同偏好(NeilCarr,1999)注:K-S为差异率,即相应列中男女比率差异绝对值除以200。26案例二:北京人的旅游偏好(保继刚,1989)表2-8不同年龄段的旅游偏好表2-9不同职业的旅游偏好27图2-4西安碑林与华山游客的受教育程度案例三:教育水平与旅游目的地选择(吴必虎,1997)28案例四:桂林国内游客特征和行为(黄力旬等,2008)表2-10桂林国内游客特征29表2-11桂林国内游客行为30案例五:石河子旅游客流人口学特征(白振华等,2008)表2-12石河子旅游客流的人口学特征31二、旅游决策过程旅游者规划、设计旅游活动,并决定旅游活动相关事项的心理过程即旅游决策1.认识需要阶段-认识过程旅游者有什么方面的旅游需求,主要决定三个问题:此次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光游览、探亲访友,还是娱乐、购物,是大自然风光,还是历史遗址遗迹、现代科技文明成果;此次旅游准备消费的经济限额;此次旅游可能使用的时间。322.评价筛选阶段-情感过程(1)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旅行社咨询、导游手册介绍、亲朋好友或有旅游经验之人的讲述等多种渠道,收集旅游信息。其内容主要包括游、行两方面。“游”即旅游地情况,包括旅游地的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特征、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消费水平等,“行”即到达旅游地的途经(包括交通方式及相应的旅行距离、舒适程度、所需时间和费用、旅途风险等)和旅游方式(即旅游地所能提供的服务方式及相应的价格)。(2)分析、归纳所收集的信息,确定目的地选择范围,进行初步选择,筛选出两个或多个性质近似的旅游地。3.决定旅游阶段-意志过程综合考虑时间、费用、旅游路线、旅行方式等各种因素,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最终选择。33图2-5旅游决策过程34三、旅游决策模式1.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1)模式概述1967年,Pred提出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认为旅游决策结果由感知机会、可达机会和现实机会三个因素决定。图2-6普雷德度假者行为矩阵35只有感知机会(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和可达机会(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都满足的旅游地,才可成为现实机会(即进入决策得、真正候选的旅游目的地)。现实
本文标题:02旅游者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1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