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湖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宋明理学说课
江陵中学宋东映宋明理学学生群体特点分析教材分析和教学立意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立意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专题课程标准:☆一条主线:儒家思想的自我完善与发展。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正确评价理学的历史地位。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个体感受;师生对话,促进理解;学生活动,共同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认同儒家文化的兼容并蓄;体会宋明理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仁”的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对宋明理学的评价★教学立意: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1、基础方面。其一,虽然在语文学习和前两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有一定了解,但本课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战也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其二,宋明理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可是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的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还有所欠缺。2、在学科能力方面。本课内容理论性、思想性很强,比较枯燥,很难理解。宋明理学家们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非常多,如果引用大量文言文原作,学生难以消化。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谓毁誉不一,对于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因此,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教学策略:•用感性来破解概念•以生活来走进历史•用浅显的事例解释深刻的哲学道理•前提——让学生参与其中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三、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1、第一幕:探理学之源新儒学体系理学形成的背景2、第二幕:走理学之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3、第三幕:寻理学之果宋明理学的评价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教学设计:通过三个教学模块、七个学生体验实现探究式教学。第一幕:探理学之源实现教学目标: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儒家精神?图片导入:知识回顾导入新课知识回顾导入新课仁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南宋·朱熹学生体验一:三教合一实质是儒家思想的兼容并蓄材料:另类皇帝梁武帝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教、道教的冲击。2、儒家学者面对这种现象是怎么做的?融合佛道思想,建立新儒学体系——“理学”。3、这种做法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什么精神?兼容并蓄、“和”第二幕:走理学之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新儒学体系——理学新在哪里?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守仁《答顾东桥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理即是三纲五常“心”即“理”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小故事用感性来破解概念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体验三:如何得“理”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二程遗书语录》材料二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材料四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学生体验三:如何得“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小故事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用感性来破解概念传统儒学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世界观伦理观认识论小结一:理学如何发展儒家学说?孔子、孟子等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明)天人合一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人一理“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仁义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修身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第三幕:寻理学之果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体验四:民族气节——仁以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你还知道哪些仁人志士?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学生体验五:明德修身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说说看你为什么立下这样的人生格言?你打算如何践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学生体验六:理学是否完美无缺?材料二:贞节牌坊材料三:24孝之埋儿奉母材料一“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戴震翻开中国的历史一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学生体验七:讨论-理学为什么会有缺陷?学生体验七:讨论-理学为什么会有缺陷?其一,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其二,方法论有缺陷,“理学”的“理”不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感性来破解概念用花中四君子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格物致知和致良知都只从人的主观愿望出发,是唯心主义的。小结二: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①和谐意识;②忧患意识;③道德意识;④实践意识。①等级观念;②禁欲思想;③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思考:宋明理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何启示?无人收银的诚信超市堆积如山的假冒伪劣产品明德修身、重义轻利、讲求诚信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1、“理”是世界的本原3、“格物致知”1、陆九渊2、王守仁4、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发明本心2、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本课小结:板书设计:课堂练习:1.宋明理学的建立: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A结语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仍然伴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儒家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不仅是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七个学生体验:1、情景体验:梁武帝的故事2、材料体验:理学新在哪里?小故事:人人可为圣贤3、材料体验:如何得“理”?小故事:致良知4、情景体验:仁以为己任5、写格言:明德修身6、情境体验:理学是否完美?7、学生讨论:理学为什么有缺陷理学产生背景理学的内容正确评价理学每项用时约为5分钟实践出真理扬弃传文化明德报国家三个情感目标:四、教学反思【四、教学反思】几点困惑:如何确定一节课的灵魂;组织教学时材料的取舍;教学中贯穿学法指导;怎样实现生成式教学。几点想法:希望我的课堂能轻松一些,学生学有所乐;理性一些,学生学有所思;务实一些,学生学有所得。汇报已经结束学习才刚刚开始谢谢
本文标题:湖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宋明理学说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1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