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八年级上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一课时《野望》《黄鹤楼》野望王绩一、诵读:读准字音、节奏。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二、理解:说说诗的意思三、品析:探究下面问题1、《野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予以表述?82、中间两联在写作上有何特色?83、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81、诗人描绘了薄暮时分在东皋所见的一幅田园风光图(山家秋晚图)。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72、中间两联在写作上将远景与近景结合,静态与动态相衬,光与色相映,搭配恰到好处。73、作者抒发了彷徨和苦闷的心情。“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秋色”“余晖”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无相识”“怀采薇”更流露出落寞、苦闷的情绪。律诗知识链接:律诗有四联构成,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这样的章法结构,一方面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诗意的波澜;一方面首尾呼应,前后相承相续,使诗歌形成一个整体。黄鹤楼崔颢一、诵读:读准字音、节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二、理解:说说诗的意思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三、品析:探究下面问题1、《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122、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嗦之感,原因何在?133、全诗扣题,处处写楼,你能结合诗歌说说分别写出了楼的哪些内容吗?144、李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呢?151、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以神话传说落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化自然,毫无痕迹。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两个“空”字)神话传说起笔的作用:凸显黄鹤楼的历史悠久与神异色彩;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112、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嗦,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113、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弘;烟波凄迷,惹动乡愁,是写黄鹤楼之景象多变,宜乎凭吊。(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114、一是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茫茫之慨。二是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描绘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之峥嵘形势。颔联描绘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的壮观。颈联直接勾勒出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间接呈现出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了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三是音节明亮的音乐美。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使得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四、拓展延伸: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诗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第二课时使至塞上王维一、诵读:读准字音、节奏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二、理解:说说诗的意思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三、品析:探究下面问题1、《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首诗好在哪里?242、你能从修辞的角度品析颔联吗?251、这两句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在无风时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在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232、颔联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更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诵读:读准字音、节奏二、理解:说说诗的意思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漫游。山岭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情意绵绵送我万里行舟。三、品析:探究下面问题1、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联?说说理由。302、中间两联写景视角有什么不同?这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03、诗的主旨句是哪一联?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01、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颈联,一俯一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两幅图画,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出江水与空气的澄净明澈;一幅是天边云霞图,写出了黄昏云霞的变幻多姿。292、颔联以移动视角写景,山岭随船行而消失,作者化动为静,使景物富于动态。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美景。表现了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293、主旨句是尾联。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诵读:读准字音、节奏二、理解:说说诗的意思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三、品析:探究下面问题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35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353、“争”和“啄”两个动词用的好,好在哪?“乱”和“浅”写出了春天花草的哪些特点?36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361、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342、“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344、“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3、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活画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个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乱”字表现出鲜花初开却未盛,而是东一团,西一簇,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景象;“浅”字则描绘春草还没有长得丰茂,仅仅没过马蹄那么高,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34(1)请用你喜欢的句子赏析诗句。①“从……中我看到了……”②“从……中我听到了……”③“从……中我感受到……”(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四、课堂练习:示例1、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本文标题:部编八年级上唐诗五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2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