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对策分析[1](精)
第10卷第1期2010年1月科技和产业Vol110,No11Jan.,2010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对策分析谢韶光(湖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湖南永州425100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紧迫。本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和建议。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01-0123-04收稿日期:2009-11-09作者简介:谢韶光(1975—,男,湖南新化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早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这一,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此后,在若干中央的文件中和会议上,不时发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号召。特别是近三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更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不大了解内情的人难免会感到困惑:之所以一次再次地重申和强调,是否因为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过慢?事实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只是提高的速度还很不尽人意。要对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首要的是区分农业现代化(或现代农业的常规内涵以及它的时代内涵。各个国家不论其国情如何不同,农业现代化的一些基本规律一定是共同的,存在着若干基本的必备要素。只不过具体的实现及表现形式会有差异。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又必然会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1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回顾111农业现代化发展曾先后经历过两次大的“弯路”,声誉受到损害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支配下,照搬苏联的“集体农庄”模式,违背农民意愿,脱离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实际,推行集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组织形式,直至普遍建立“人民公社”。这样拔苗助长,想加快农业规模化,结果适得其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曾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时,“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一条重要的政治口号。然而,以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机械化节余下来的劳动力无处安置,以及农业经营体制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等条件,这样的目标完全不切合实际,只能是无结果而终。这两次大的折腾,严重挫伤了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损害了农业现代化的声誉。使公众和农民对农业现代化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减少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资金投入。但多年来,农业一直处在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的地位;农民收入也十分有限。在农业现代化的投资主体始终不明确的情况下,仅靠这些年来主要由国家财政出资陆续建起的几个试点县和百余个农业现代化试点乡、村,相对于大陆的近3000个县、80万个行政村而言,无疑只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取得全面和显著的进展。112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取得的主要进展用常规现代化农业的标准衡量,就必备条件而言,除水利化是长期大量投入、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外,以下三个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农业机械化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二是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三是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113当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障碍主要是农业现代化的另外三项必备条件,即农业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农业组织程度和服务的社会化,与我国目前的现状距离要求还相差很远。而这些条件绝不能以“中国特色”为借口否认之,因为它们是321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证明了的共同发展规律。1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很低。农民原本人多地少,加上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50年不变,又一直未能找到规模经营的可行方式,非常不利于应用机械作业和充分发挥先进农业技术的作用。在农民的组织程度很低和社会化服务基本不到位的情况下,想让农民从容地直接面对多变的市场,抵御多灾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的。2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各地都囿于“粮食必须自给”的局限,无法真正按自然规律办事,做到适地种(养(,实现比较经济优势。3自化”失败后,。实际上,民合作经济自身,而非主要依靠政府。特别是中小额信贷、市场信息、技术咨询、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品牌培植和市场开拓等,主要依靠政府是绝对办不好的。此外,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农民素质。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解决现代机械、设备和资本等“硬件”投入,更必须有操纵这些硬件的“软件”跟上。然而目前农民的平均文化科技素质,还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2对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的若干认识误区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误区有以下4点:第一,把农业现代化单纯看作只是一种形象性的目标,而未理解它更多的是过程,其根本目标是要不断提升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发展。因而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往往是固定模式化和静止的,缺乏对发展和时代性内涵的认识。第二,重“硬件”,轻“软件”。热衷于高技术和新设备,如“精确农作”技术及匹配的遥感、GPS、精密传感和自控等设施,而忘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现状连目前的农业生产都不适应,如何指望他们来掌握和使用这些高新技术和设备。第三,不少所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形式主义味道很浓,实际上大多数不过是摆一些进口的园艺设施,经营状况普遍不理想。一般人简单化地将这些等同于现代农业,其后果是容易产生错觉:原来这就是农业现代化啊?不是挺容易的事嘛!第四,以为发达国家已完成的“常规农业现代化”是学习的榜样。不知道它们的局限性和弊病,也不了解国际上发达国家首先发起推进的“可持续农业”以及我国一些学者倡导的“中国生态农业”,正是针对这些弊病和缺陷提出的。必须着重指出,对农业现代化认识最模糊的一点,就是不清楚甚至从未想过究竟谁是农业现代化的投资主体?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3。311,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已关系。虽然我们已享受到入世”的一些好处,但相比之下,农业是受冲击最严重的部门,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受保护程度低,特别是若干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缺乏规模效应,国际竞争力差。因此,“狼”终究还是来了。312如何避免农业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发生萎缩农业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发生萎缩,这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遇到过的共性问题。成功的经验是政府重视(如韩国推行“新农村运动”和“青年农民后继者运动”,将工业化取得的利润大量反哺给农业,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实施了“农村工业化”的正确方针。不仅是“输血”,还帮助农村增强自己的“造血”功能。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国家的财力十分有限。当前有些地方农业已出现萎缩的苗头,急需谋求对策。[1]313不断产生的新的时代内涵使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欠债”越来越多除经济全球化之外,21世纪新的时代内涵还包括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可再生能源,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这也都需要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体现。4对策思考和建议既有“旧债”,就要“补课”;既有“新账”,就要“跟进”。对策是:第一,农业规模化要尽快“破题”。规模化经营不但决定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影响到能否有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存,还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在当前我国国情下,究竟如何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促进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经营前提下的土地流转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2]第二,按比较优势和比较经济效益组织生产布局,农业生产逐步区域化和专业化。在这个问题上,421科技和产业第10卷第1期关键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特别是打破“粮食自给”等,否则是不可能迈出决定性步伐的。第三,农民合作组织有大的发展,农业服务真正实现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有信息、技术、生产资料、市场、金融、保险等良好的服务,但除了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是公益事业,应由政府免费提供服务之外,也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更多的社会化服务还是应鼓励和倡导农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像日、韩和台湾的农协那样,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己来做,而政府则提供支持和帮助。第四,。国,“可持续农业”,不仅是因为经过,;还因为由于它的不断创新,、环境和发展的“多难”局面有望改变。第五,下大功夫对农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关键是国家层面要彻底改变以往对农业基本建设投入“见物不见人”的做法。实际上,人的能力建设和文化科技素质培养才是最基本的农业建设。没有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而又不断有机会深造和提高的基层农技人员,要想通过“科教兴农”来全面、均衡地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为数更多的懂技术、会经营管理、能创业的骨干青壮年农民,要建设所谓的“现代农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人力资本”建设是现代农业的“基本功”,是无法“跨越”过去的。第六,最要害的问题仍是农业现代化的投资主体问题。既然个体农民和国家财政都不可能成为投资主体,那么只有农业企业才有可能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的投资主体。当然,这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公共财政支出是不矛盾的。但前者毕竟属于增强“造血机能”,是更加重要的。如何依靠农业企业特别是办在农村地区的企业来对农业实行真正意义的“反哺”,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去年曾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早在汉代,即以精耕农作、农舍手工业,与市场经济三环配套,发展了农工生产结合的市场交易网。这一形态,历一千年余,虽有修改,大致结构未变,而且有自我修补网络的机制。”他主张应采取某种形式,“不是将农民送进城市的工业,而是将工业送到农村”。他以“台糖”(台湾糖业公司为例,具体说明了如何将糖厂建在农村,并带动一系列地方产业,致富和现代化一片区域。他还鉴于目前石化燃料的紧缺、价高和农业能为可再生能源作出贡献,具体建议大陆可汲取“台糖”模式的精华,针对农业为可再生能源作贡献,开发无污染和资源循环生产系统以及有整合社会与经济功能的、农工一体化的社区模式。可惜他的这些真知灼见尚未引起决策层的重视。遗憾的是,。首先:农民进;:农民(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对千载难遇的发展农村中小企—生物能源材料犹豫不决,忧虑重重。第三,是从省到村,层层争相建立经济开发区,过分强调工业要向位于城市或城郊的这类开发区集中。日本和韩国在农村工业化方面都有成功经验,因此,它们的城乡差距很小,农业现代化完成快。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工业化开始加速时,政府及时地、有意识地通过立法、规划、布局、引导和投资等各方面,对“工业下乡”、把工厂建在农村以及改造传统的农村企业等加以大力推进。最典型的是1971年颁布的《农村地区工业导入促进法》,内容是限制工业在太平洋沿岸和大都市集中,促进农村的农业与工业有机结合,实施农工商一体化。紧接着在1972年,日本又出台了《工业重新配置促进法》,规定把占全国工业产值73%的太平洋沿岸地带企业的一半,搬迁到2371个农村市、町、村(占总数的90%,并提供拆迁、搬运资助和优惠转移贷款。结果是:一,兼业农户占了大多数,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力在农村企业就地就业;即使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期间,有进城务工劳力的农户数也只占总农户数的7%左右;二,中小城镇大量出现,而村落数则大大减少;三,地区间发展相当均衡和协调。即便是边远农区也不存在与大城区周边农区很大的差异;四,农民因兼业收入大增,提前实现了政府在工业化高速发展之初制定的目标。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实践近年来被我国领导人所重视。1970年,当时的韩国政府领导人鉴于“一五”和“二五”两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虽然带动工业化急速发展,但却造成了工农、城乡差别拉大,农村劳力大量无序地流动及农业后继无人等严重问题,决定推动“新村运动”。“新村运动”所制定的三个目标,第一个就是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第二个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政府投资20亿美元,启动农村的综合开发并带动农民自己起来建设乡;最后一个即是推动农业向所谓“非农”领域即农村工业拓展。虽然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上取得了接近“半521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对策分析壁江山”的成果,但却一直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未能促使中国上上下下真正确立“农村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在我国,乡镇企业这么大,还必须有多部门合力才能做好的事,只是由设在农业部内无权少责的“乡镇企业局”以及“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来领导。日本为配合和领导农村工业化,早在20世纪40年
本文标题: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对策分析[1](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2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