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关于中职生培养目标的思考
关于中职生培养目标的思考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实行“素质化管理,技能化教育”,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造就社会和企业欢迎的德才兼备的中职毕业生。关键词:素质、培养目标方式、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由于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承担责任的不同,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由于学生素质构成的不同,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普通高中相比,不能简单照搬照套,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注重学以致用,做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使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要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一线企业服务,进行“素质化管理,技能化教育”。一、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国家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出发,从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角度出发,从社会进步趋势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九零后的中职学生,生长在相对安逸的社会环境中,日渐富裕的物质享受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互联网普及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冲击,在他们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思想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观念和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引导他们走行一条正确的成才道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学生社会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双重缺失,导致精神颓废,没有上进心,随波逐流,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目标,随遇而安。2、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标准的双重混乱,导致是非不分,行为散漫,不重诚信,不重团队,弱道德的金钱主义,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没有正确的荣辱观。3、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动手技能的双重缺乏,导致学风不振,厌学情绪蔓延,缺乏创新精神和工作岗位的持续学习力,特别是一技之长。4、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下滑,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适应艰苦的一线工作岗位。5、学生成才意识和成长途径的双重匮乏,导致学生成长周期延长,需要不断重新自我定位,缺乏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6、学生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的双重反差,导致学生沉溺娱乐,脱离社会现实,好逸恶劳,不善协调和人际沟通,容易产生人格缺陷和心理缺陷,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处世习惯。7、学生成长过程的学校和社会家庭评价体系的双重压力,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易出现自卑倾向,缺乏乐观自信精神和创业勇气。二、中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观念转变九零后中职学生素质的特点,决定我们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中的学生培养模式,要以就业为目标,引导学生对人生目标重新定位,尊重个体差异和个体选择,转变观念,因材施教,使他们成为学有所长的应用型人才,并拥有健全的人格。1、从单纯学习成绩为主来评价学生,转为综合素质考察,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仅要会读书,还要会做事做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将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评价重点。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不要歧视,要看到他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能要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参加第二课堂学习。2、从强调个人努力奋斗,转为强调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培养.。在班风建设方面,要调动全体同学积极性,避免变成“少数人做,大多数人看”的局面,提倡合作互助的团队模式,要了解和突出每个同学的优点,人尽其材,让每个人都是班级的财富。合作互助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3、从保守狭窄的个人生活空间,转为建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网。班级就是小社会,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诚信是交往的基础,友爱是沟通的桥梁。同学之间提倡真诚交往,不要在背后使坏,提倡良性竞争,不互相嫉妒,提倡男女同学正常来往,反对早恋。鼓励同学多交朋友,多与人交往沟通,毕竟“多个朋友多条道,少个朋友多堵墙”。引导学生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正确处理网络和现实生活得关系,避免过分沉迷。4、从空泛的政治道德说教,转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班级要以不同专业的职业道德为核心,形成班级某种鲜明的道德取向,以此带动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将道德教育日常化,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当前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比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更另我们担忧,抽烟、喝酒、打架、谈恋爱似乎就中职生代名词,某些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成长起了负面影响,不讲诚信、自私自利、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思想在中职生中也有一定市场。道德问题不是能力问题,不存在“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愿意不愿意”问题,从学生将来就业角度,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从小事抓起,从小的习惯抓起,比假大空的口号式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从细节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5、从以课堂基础理论教学为主,转为传授专业操作技能为主,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特别鼓励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关键时“会什么”比“学什么”更重要,。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精神面貌。现在理论型的人才多,动手型的人才少,这正是中职生将来就业的优势所在。6、从封闭式的课堂和校园培养模式,转为更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模式。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特别提倡校企联办,工学结合,不断扩大校企合作,学生直接到工厂参与生产,让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7、从脱离社会需求的盲目人才培养,转为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突出择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的养成,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让广大中职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和创办专业,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毕业有用武之地。8、从短期的在校职业教育,转为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本人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自己搭建通向成功的台阶,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这是学生为走向社会、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过程。职业生涯设计是中职学生实践职业理想的重要步骤。9、从重灌输传授到提倡个人自学,从重统一要求到兼顾个性发展,从重消化继承到鼓励创新立意。培养学生走上社会所需要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发现培养拔尖的优秀人才。学习、自信和创新是新一代优秀中职生的标志。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句名言:“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面对生活的海洋,正要扬帆起航,中职生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我们不要抱怨学生难教难管,要多研究多了解学生,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行“素质化管理,技能化教育”,探索有中职特色的学生管理和教育之路。参考文献:[1]詹万生主编.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黄辉.中等职业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8期.[3]张妮.坚持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才有出路[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8期.[4]任安良.职校学生管理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4年36期
本文标题:关于中职生培养目标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3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