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复习
名词:3个,15分简答:3个,30分论述:2个,30分情景分析:2个,25分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品德、道德与德性1.品德:一种是“大”的品德含义,即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另一种是专指道德品质。2.道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道德”的解释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是个体生命存在好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理解可分为两类;内在品质,和行为规范和原则。3.德性: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这里指“人的自然禀性”在我国道家思想中,德性与道、生命密切相关。德性就是“道”在生命体中的体现,是生命的根本属性。在西方,德性一词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人的本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他讲德性分为理智和伦理两类,关涉思考、情感、行为;并将品质分为3中:过度、不及和中道,认为德性就是中道,其实质是一种适度。2、品德结构及其构成要素三要素说: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四要素说:知、情、意、行五要素说:知、情、意、信、行3、如何理解儿童生活?儿童生活不同于成人生活,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本能生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人民“生活在”日常世界中,体验“活着”的意义,并通过“生活”不断地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有:关系性生活、活动性生活、学习性生活、社会性生活第二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5、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1.皮亚杰(1)采用对偶故事法(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从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经历了一个前道德阶段和两个道德阶段。②前道德阶段: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如在弹子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获胜目的,游戏的目的不在于轮流玩,不需要规则的约束。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②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在5至10岁进入他律阶段,指行为受外部规则的约束。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比如:一名出租车司机即使是为了挽救乘客的性命而超速,那肯定也要接受惩罚,因为他违反了交通规则,不论他的理由有多正当。在惩罚方式上,这一时期的儿童倾向于采用强制性的惩罚,即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措施与行为之间没有关联。(如忘记拿面包的孩子,家长就罚打骂她一顿)这一时期的儿童简单的相信因果报应(如掉进河里是对偷摘苹果的惩罚)③自律道德阶段:10岁或11岁以后,大部分的儿童都进入到了皮亚杰所说的第二个道德阶段,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人们可以主管的制定社会规则,也可以挑战现有规则。同时,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还可以修改规则。他们认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可以违反规则,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在行为责任判定上,儿童会依据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来判读对错。在惩罚措施方面,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认识到惩罚的本质意义,会采用回敬型惩罚,即根据错误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犯错者意识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减少犯错误的行为。(如:忘记帮妈妈拿面包,是在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提供帮助,那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惩罚,让儿童意识到错误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减少“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拒绝”的行为)2、科尔伯格1、他继承发展了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5、不同道德情感的发展①移情的发展移情是指被他人的情绪激发并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别人情绪的能力,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能力,是引发内疚、同情等道德情绪的基础。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如儿童看见衣衫褴褛的乞丐,如果能感受到其苦楚,更容易捐款),研究发现,儿童的移情反应随着年龄呈倒“U”型发展,6岁—8岁呈上升趋势,8岁之后稍有回落,儿童助人的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与移情反应成正相关,证明了移情是个体亲社会行为关系非常密切的重要的道德能力。6、小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1、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节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具体表现为:用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动机战胜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动机;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行动过程中遇到的外部困难。2、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①道德意志的目的性增强②道德动机与言行从“脱节”到“一致”再到“分化”2.道德意志品质的发展:包括自觉性、自治性(抵御诱惑)、坚持性和果断性(快速作出决策,既不草率也不优柔寡断)。自觉性和坚持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儿童遵守道德规则的自觉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7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攻击行为指任何形式的有意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且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来看,攻击行为是故意的;从后过来看,共计将有害的刺激传输给了其他个体。根据行为的目的可将攻击行为划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第三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内容9.传统的经典性美德诚信、勤俭、尊重、自律10、时代凸显的美德与价值观责任、尊重、规则、公正、宽容第四章小学生品德评价11、道德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方法低年级: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中、高年级:多主体、开放性的儿童评价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第五章亲子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1、亲子关系的美德和模仿父母用来转变儿童态度的方法有:使用权利、爱的回收、信息内化等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他们可能希望通过模仿父母来获得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从而免于父母对自己的惩罚,也可能希望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控制周围的环境。12、“亲职教育”:即父母教育、家长教育、双亲教育,是针对已为人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以及除父母之外与未成年人长期共处的亲属(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长等)所进行的一种成年教育,属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其结构包括具体实施的对象,所教授的内容,实施亲职教育的具体形式与方法,影响亲职教育的因素等方面。教育重点是:以子女为中心,父母施教顾及子女的生活需要及困难。第六章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4、同伴关系的主要表现及道德培养1.友谊126页(对品德养成的贡献)(1)友谊本身具有道德意涵(2)儿童对友谊的理解伴随他们的道德成长伴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儿童对友谊的体验、认知和理解与儿童对德性品质的体验和理解逐渐相关联,开始强一艘利他、理解、公平、宽容、互助。(3)友谊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支持(在基础情感、道德认知及判断、道德能力锻炼等方面)2.同伴接纳:指儿童被同伴喜爱的程度。同伴拒绝:指儿童在同伴中不受欢迎的程度。同伴接纳对儿童社会适应和道德发展的影响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会影响儿童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儿童的道德发展。受欢迎的儿童容易体验到同伴的尊重和爱,从而更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的积极互动。而对那些被拒绝的儿童来说,学校或某个同伴群体可能成为一个他不太愿意待着的地方,从而带来学业适应问题及以后的社会适应问题。哈特兹克里斯顿和霍普夫在对于关于同伴接纳的研究进行回顾时曾指出:在小学阶段,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是遭到拒绝的儿童通常都是高危儿童。他们更有可能产生辍学、违法乱纪等行为,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同时,由被拒绝带来的学业适应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可能会加剧儿童对自己的否定,长时间的不被认可或不被接受将使得儿童缺乏安全感和群体归属感,影响儿童确立健康的自尊概念以及对尊重、自爱、利他等基本价值的认识。3、欺负:指儿童针对某个同伴的某个部分进行言语或身体攻击,通常是连续的,且指向特定的同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欺负—受欺负”的关系模式可能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这不仅是因为欺负行为本身是一种违反道德的行为,还在于它构成了一种不良关系的示范,展示了一种不讲情理地使用武力来解决冲突的模式。4、教师在小学生同伴互动中的角色扮演(1)引导者:以平等身份参与,通过对话方式给予方向性引导,确保同伴交往的积极氛围(2)补偿者:针对高危儿童,通过与儿童建立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在给予情感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疏导(3)中介人:帮助学生辨别冲突的来源,考虑其他人观念,帮助他们解决(4)仲裁者:以权威的姿态介入,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5)支持者:为儿童同伴交往提供各种支持性条件第七章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6、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及如何建立师生关系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如何建立师生关系?一、读懂儿童的表达,主要是理解儿童情绪表达的实质。懂得儿童语言表达的真意,了解儿童的境遇,明白儿童行为的真意。二、掌握与儿童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技巧,提出遇事善为先,“悬置”自己的“先见”;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创造性地等待,提供适切帮助,相信儿童。三、洋溢人性的光辉。作为教师,应具有仁爱之心,对学生而言是关爱,是无私给予,不求回报。从事教师职业之人,应宽容大度,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教师在于学生的交往中,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采用正向积极的语言和行为,传递正能量;教师的自身境界如何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一个人是在感悟他人的生命的经历、体验、感悟时受到的教育,从中模仿、比较、反思、设计、行动、追求,因此,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要对人性弱点,自己的个性弱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第八章德行课堂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7、小学德性课堂的构建及其三原则德性课堂的构建:(一)提升小学教育生活的品质(二)强化教师成长中的任务之维(三)共建“表达式”的德性课堂:①德育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由教学资源自然体现②学生在道德故事或道德事件中是处于自由的、有意识的状态③学生愿意走进课堂中的道德自由,并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同时伴有正当的情感与态度三原则:关心、榜样、艺术1.关心一些小学教师甚至唯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德性的成长没有责任感,是关心意识缺乏的表现。构建德性课堂的关心原则,强调教师要有对小学生“同情之理解”的意识。教师具有对学生的关心意识,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具有同情心,在此基础上来理解学生及其成长.教师有同情心是对学生成长全面关心,进一步在课堂上积极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小学教师在自己的理念中发展到的关心意识,是打造自身德育能力的基础。2.榜样学生的模仿需要有德性榜样。学生对权威的遵从,同样需要教师榜样的存在。小学教师权威来自两方面:职位权威,教师这种身份;教师个人魅力的权威,教师是怎么样的人。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构建德性课堂时,要在关心学生的基础上,时时注重把自己看做学生模仿和遵从的榜样。要想成为榜样,就是对教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要求。教师自身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的德育影响。教师自我要求,成为小学生成长的德性榜样,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能力”,是构建德性课堂的必需。3.艺术道德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构建德性课堂时的德育有效渗透体现在其方式的间接性。艺术性上。科学的真,自然的美,这些的实现都需要依赖小学教师对德育艺术的掌握。第九章校园游戏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83页第二节读188-190页:教师介入校园游戏的益处及其方式18、如何引导小学生在游戏中发展品德一、恰当介入校园游戏能够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一)关注小学生的游戏行为1、小学生的校园游戏可分为5大类型:奔跑游戏、韵律游戏、叙述性游戏、追逐游戏、球类游戏。教师应该寻找机会和小学生一起合作,以一种具有发展性的、适宜的方式去组织游戏活动。教师应了解小学生的基本游戏需求,增进对小学生的理解,有选择地走进他们的游戏生活之中。2.思考影响小学生游戏活动的因素(二)教师介入校园游戏的益处及其方式1.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
本文标题: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3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