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长亭送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一、王实甫与《西厢记》元曲四大家①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②白朴《梧桐雨》;③马致远《汉宫秋》;④郑光祖《倩女离魂》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二、《西厢记》的形成1、剧本内容构成:曲、科、白曲即唱词,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每折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有一个宫调,若干曲牌,一个韵脚。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科,又称介,戏剧角色动作的总称,包括武打、舞蹈、舞台程式和舞台效果等,舞台动作往往有夸张性、象征性(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以及虚拟化、程式化(关门开门的虚拟手势)。白,即宾白、道白,是剧中人物说的部分,有韵白和散白。韵白是在念上场诗和下场诗时使用。散白有独白、对白、旁白等。元杂剧剧本构成【一本四折一楔子】[夫人、长老上云A]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B[正宫C][端正好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E一本四折一楔子“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介绍人物,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元杂剧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花脸、三花脸丑: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扮小孩儿的“徕儿”等各种角色。元杂剧中,每一本戏由一个主角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主角唱的为末本戏,以旦主角唱的为旦本戏一、划分剧情层次,拟小标题1、赶赴长亭:(开头至【叨叨令】)2、长亭别宴:(承上至【朝天子】)3、长亭送别:(承上至此折剧终)故事之美赶赴长亭长亭别宴临别叮咛长亭别后赶赴长亭1、【端正好】一曲,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莺莺什么心情?明确:蓝天白云、满地黄叶、南飞大雁、凄紧西风、如丹枫叶、离人眼泪;萧瑟凄美;面对离别时的痛苦压抑之情。赶赴长亭2、【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舍难分的心情?明确:“迟”、“疾”、“系”、“挂”、“迍迍”、“快快”、“却告了——又早”、“松了”、“减了”,三个“恨”(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赶赴长亭3、【叨叨令】这支曲子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明确:这支曲子运用了排比句式。每一组中,前句用儿化词,后句用叠音词,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的口吻毕现,回环往复的旋律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长亭别宴1、【脱布衫】中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有何作用?明确:营造了离筵时萧条的氛围;增添了主人公面对分离时无限的伤感。长亭别宴2、【满庭芳】中运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举案齐眉——表现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情;望夫石——表现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长亭别宴3、【快活三】这段曲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第一句,比喻,衬托心情的愁苦;第二句,夸张,突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长亭送别1、【一煞】这支曲子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用了什么手法创造了怎样的艺术境界?明确: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郊外黄昏图。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动展现了莺莺在张生走后痛不欲生的悲哀心境。
本文标题:长亭送别(王实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5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