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中国的古代园林会写“园”的繁体字吗?假山水池花草树木↘→↓古典园林文化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廊、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中国园林、山水画、烹饪和京剧并称“中国文化四绝”。第一节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特色和分类一、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五个时期1、生成期2、转折期3、全盛期4、成熟前期5、成熟后期1、殷商时期(起源):园林的最初的形式是囿。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如周文王“灵囿”。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一池三山”为代表的布局初步形成。特点(利用自然):(1)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2)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一、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为囿。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商纣王沙丘平台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一池三山”为代表的布局初步形成。特点(利用自然):(1)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2)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3、魏晋南北朝(转折期):园林开始崇尚自然,私家园林出现。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佛教自东汉传入,盛行于魏晋,南朝梁武帝将其定为国教,寺庙园林开始兴起。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府宅园第,位于河南县金谷涧中(今洛阳西北),去城千里,也称河阳别业。石崇在西晋曾为官二十余年,任上劫夺杀人,攫取了无数的财富,以至当年无人能与之相匹敌。史书称其财产丰积,室宇宏丽,生活极为豪侈。《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多条有关他穷奢极侈的生活及与人争胜斗富的故事。甚至连厕所中也放置了绛纱帐大床,陈甲煎粉、沈香汁之属,令十数丽服美脾侍引,有如闺阁绣房,其余房舍园池的奢丽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后世常将石崇视作豪富的象征,金谷园也成了奢华园第的代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同时在哲学思想,上儒、道、佛诸家争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令人深感朝不保夕,士大夫为逃避世事而寄情山水,比较注重现世人生的享受。这一时期私家园林比较流行,另外,随着佛教的广泛流传,产生了大量的寺院建筑。寺庙从一开始便与园林有着紧密联系,首先是帝王崇佛,将佛寺引入苑囿。寺庙园林也就开始形成。4、隋唐:(1)皇家宫苑继续扩大发展隋:西苑;唐:长安城;(2)风景游览地开始形成:杭州西湖(3)私家园林兴盛:写意山水得到发展。唐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隋唐时期是古代园林发展的全盛期。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都洛阳大力营建宫殿苑囿。别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华清宫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宋徽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艮岳。艮岳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胜的境域中,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洛阳名园指北宋时期洛阳城郊的花园、宅园、别墅,多数是在唐代旧园的故址上修葺改建的。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1095)提到唐代公卿贵戚在洛阳的府邸园林有1000多处,后因战乱,池塘竹树废为丘墟,高亭大榭成为灰烬。北宋时有的修复,李格非曾游览并加以评述的有20处。其中花园3个、宅园6个、别墅11个。5、明清: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1)皇家园林规模庞大:圆明园、北海、颐和园(2)私家园林空前发展:拙政园、留园、个园、瘦西湖(3)园林创作理论化:计成《园冶》,对造园艺术具有指导性作用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代已有专业的园林匠师,他们运用前代造园经验并加以发展。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做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1868年,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建成外滩公园以后,西方园林学的概念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园林观有很大的冲击。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市中自建公园渐多。思考问题中国和西方的园林有什么区别?(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二、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湖石假山个园夏山(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西方园林中建筑与自然美是对立的。而在中国园林中无论多寡或性质功能,都能与山、水、植物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李白:“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亭廊榭舫厅、堂馆、轩、斋、室楼、阁塔台园桥路门、墙、漏窗沧浪亭爬山长廊舫拙政园香洲(三)诗画的情趣中国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园林常常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具体形象地反映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园林规划布局常常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园林设计有很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石涛片石山房湖石假山(四)意境的蕴涵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借助于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来传达意境的信息,而且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表达意境的手法: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表达意境的范围:情操、品德、哲理、生活、理想、愿望、憧憬等。游人不仅看到景物,还不断激发情思和联想。拙政园听雨轩庭院沧浪亭园门《楚辞·渔父》屈原被放逐时,有渔父问为何被怀王放逐,屈原答:“举世皆浊吾独清,举世皆醉吾独醒,是以见放。”于是渔父就笑唱一曲: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于是有沧浪亭网师园濯缨水阁拙政园与谁同坐轩三、中国古代园林分类(一)按占有者身份分1.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2.私家园林特点: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淡雅素净的色彩。3.寺观园林(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1.北方类型,集中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2.江南类型,集中在南京上海无锡苏杭扬州;3.岭南类型,集中在广东。第二节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造园六法第二节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一、筑山二、理池三、植物四、动物五、建筑六、路一、筑山A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B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有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C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苏州拙政园理池二、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三、植物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建筑(一)厅堂(二)楼阁(三)书房馆斋(四)榭(五)轩(六)舫(七)亭(八)路与廊(九)桥(十)园墙拙政园远香堂一枝轩长廊始建于1750年,现为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新修建的,全长728米,是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它沿着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从邀月门西行,经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方的石丈亭,共计254间,由东至西贯通了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廊中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4个亭子,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长廊的每根栋梁上都绘有彩画,总计14000多幅,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故有“画廓”之称。传说,颐和园修建好以后,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开始的时候,慈禧很是喜欢颐和园的江南景色,然而时间一长,就什么都不觉得新鲜了,尤其是慈禧每天要从寝宫乐寿堂出来到湖边散步,起初在路上还看一看左边的水、右边的山,到后来竟厌烦得哪儿都不想看了。慈禧心想:一眼望去山水全在眼前,四季不变,真是没意思,如果在湖边建造点儿什么,让我走一步就看一个景色该多好。那建造点儿什么呢?她一时也没有想好。一日,心情烦闷的慈禧又要出去散步,王公大臣们忙顺从并伴其左右,当一行人走到万寿山下的南坡时,老天爷竟不分时候地下起了雨,太监李莲英慌忙上前撑起雨伞并顺势观察了一下慈禧的脸色。没想到,此时慈禧的脸竟由阴转晴了,李莲英正在纳闷,慈禧说话了:“雨伞真好,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致,”众人不解。回到寝宫后,慈禧立即召见了工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不久,在万寿山的南坡与昆明湖之间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就是由慈禧授意修建的既能挡风遮雨,又可以欣赏一步一景的颐和园长廊。路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园林园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6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