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学?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历史与现状第二节美学的学科定位第三节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第四节怎样学好美学第一节美学:历史与现状一、历史上的美学(一)古典阶段: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从先秦两汉到近代王国维之前,中西方思想美学还处在一种“前美学”的形态。1、具体表现: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与比例”。亚里士多德:“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基督教的上帝代替了至善和理式,上帝就是智慧、仁爱和最高的美,就是位于造物主静观阶梯之上的自然美的诸事物的源泉”。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2、特点归纳:初步和比较零碎地提出了一些有关美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和范畴,并作了一些尚不彻底的回答;对美的思考往往同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哲学、伦理把握直接联系在一起,“美”与“善”常常混为一谈。。(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1、主要特点: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美学”得以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美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构建。2、过程:3个人物鲍姆嘉通:命名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A.G.Baumgarten)在《诗的哲学默想录》里,第一次提出了诗的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并以希腊语中“埃斯特惕克”一词称这种诗的哲学为“感性学”(德文为sthetik,英文为Aesthetics)。直到1750年,他用sthetik作为书名,出版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拉丁文专著(即《美学》第一卷),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了,而鲍姆嘉通也因此被后人誉为“美学之父”。康德:体系康德美学的重点在人的感性认识能力、主体心理机能方面,深刻地提出了有关“审美判断力”的问题,不仅给予审美判断(即审美心理机制)以组合有序的表述,而且在重点分析审美心理机制的过程中,形而上地探求美(情感表象),形而下地推及艺术,建构了一个以审美判断为中心的先验哲学的美学体系。这样,在康德那里,美学便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框架,而成为有着充实的内容、明确的对象以及一系列概念范畴的严谨体系。黑格尔:历史2黑格尔则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能力的产物、对应物——诗(艺术)以及艺术的历史。在他那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主体心灵理念的感性形象表现,则是美的最高形态。正是以美的理念或理想为起点和中心,以美的理念的逻辑和历史的感性呈现(即艺术类型和艺术体裁)为基本对象与内容,黑格尔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艺术哲学(美学)体系——它的最大贡献,是给了美学以逻辑与历史,把美学从重视心理研究引向了重视历史研究的方向。(三)现代美学之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马、恩的美学贡献:从哲学人类学高度,深刻阐述了人类审美的普遍规律。“美的规律”、“自然的人化”、“异化劳动”。2、现代西方美学:在总体上集中体现了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和美学的反叛,其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流变更迭,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主线。它的主要特点:第一,现代西方美学内部,集合了诸多思想学说和理论流派。第二,现代人本主义美学张扬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以非理性因素解释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的本质,追求审美的绝对自由和超越。第三,1876年,德国实验心理美学创始人费希纳(G.T.Fechner)在《美学导论》中提出,美学应从感性经验事实出发,走归纳和实验的道路。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正是在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展开了对具体审美经验或艺术事实的经验描述、理论推演和一般概括。第四,现代西方美学基本背离了传统思辨形式,悬搁了美的本质一类思辨性问题,转向经验性的艺术哲学、特别是审美心理学方向,寻求解决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经验性问题。第五,现代西方美学以审美——艺术为中心,重视研究艺术本质、特征、规律、构成等问题。二、美学现状:1、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为自己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支点。这一点,正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化的建构意图。2、表现:在人本主义这条线上,从“结构”到“解构”的转向,充分体现了美学的“后现代”特点——结构主义曾强调作品本文背后实际起支配作用的“结构”的存在,解构主义却要取消一切“中心”,消解全部“结构”;结构主义强调作品本文的内部研究,解释学美学、接受理论等却把重点转移到读者和接受过程,强调本文意义的不确定、相对和多义,呈现了“非中心化”的特点。在科学主义这条线上,分析美学曾经由语言分析入手,反对固定的美的本质探讨,走向了美学的取消主义;后分析美学则集中到艺术本体论上,以折衷主义取代取消主义,走向了美学的建设性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法兰克福学派高举社会批判旗帜,提出“反艺术”的理论。第二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一、美学的定位(一)美学不是自然科学近代西方,有一些美学家曾试图从自然科学层面上研究美学。比如,费希纳就主张“自下而上”地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对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和对象的审美属性进行定量分析。问题:1、对于美学来说,人和人的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不可能以单纯科学手段达到普遍有效的定性和定量。32、如果把美学定位于自然科学,并不能完满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的社会历史性,能否以科学实验来加以精确测量和界定?心理实验的观察数据能不能穷尽人类变化无穷、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二)美学不能定位于社会科学实际上,很长时间里,许多教科书已经习惯于按照社会科学的学科框架来讨论美学的概念和范畴。两个重要区别:1、研究对象对象的区别。社会科学是从社会整体或群体角度来研究人类关系和行为;美学研究就是要从人的活动本身出发,观照、理解人的生命存在,进而阐释人生的整体意义、精神价值。2、对“人”的理解的差异。在社会科学视野中,个人更多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出现的,即作为一个社会人而不是一个拥有自身全部丰富性和主观情感的真正个体;但在美学中,人却不仅是社会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特殊内在的生命本质——人的全部丰富的感觉力,如观照形式美的眼睛,欣赏音乐的耳朵。(三)美学属于人文学科1.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人文学科是以整个人文世界为对象的。具体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以独立存在的自然界为学科本体,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科学以社会存在为学科本体,总结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社会结构及其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人文学科的特殊性则在于,它以人本身的生命存在和活动为本体,要从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个性与传统的矛盾之中,通过历史具体地探讨人类群体和个人创造文化的过程,达到对人生整体意义和人类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把握,进而探究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并开辟人类生活新的价值领域。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具体内涵第一,在研究方法、研究主旨上,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比较而言美学以研究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为核心。不能脱离感性形态,总是保留着某种阐释上的模糊性、体验性和多义性。与社会科学比较而言美学研究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的艺术和审美活动,以及在人际间起沟通交际作用的各种情感符号等,所探讨的是文明与人的精神实践的关系以及人在精神上寻求自由的可能性。例:例1、关于月球。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0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即月坑,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形。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000多个。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4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绝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也不是一片凄凉的荒源,相反,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一片温暖的灵魂栖息地,她带给我们一种‘温柔的喜悦’。月亮的美,在于她富有动感的色彩和形体,·在于色彩与形体的不同组合,也在于这种组合与周围环境的多重联系,以上因素及其组合,构成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能触动着人们敏感的灵魂,引发丰富的联想,激起种种不同的审美情感。…………月亮给人的色彩感觉是多样的,时而皓月当空,时而朦朦胧胧;刚刚出现在夜空中的月亮黄中透红色,慢慢地随着亮度的增大而变成浅黄色,直至一轮皓月洒下银色的清辉。老舍先生在小说《月牙儿》中谈到,同一个主人公‘我’,在同一个院子中看月牙儿,有时月牙儿是‘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有时感觉着月牙儿‘老有那么一点凉气,象一条冰似的”有时觉得这月牙儿‘比什么都亮,都清凉,象一块玉似的’有时觉得这月牙儿‘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金光儿轻轻地送到柳枝上”。例2、关于婚姻:在中国古代,儿媳被婆母休弃之所以不为社会舆论反对,是因为它符合所谓“七出”条律,探讨这种宗法制度的产生根源、内容和形式,便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的赞颂,以及作品创构的审美境界,其中所张扬的追求自由的特定情感,则是美学所要研究的。第二,人类审美活动本身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决定了美学的归属。审美活动的关键,在于由人文(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传统)因素所造就的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在审美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消极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是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在体悟对象的过程中重新塑造了对象。例:谈谈这两首词之后的文化心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陆游(1125—1210)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本词用陆游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说“反其意而用之”。第三,追求与建构人类价值体系,是美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一致的本性。人类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旨在超越有限人生,以求获得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出现,不仅超越了有限的经验世界,而且超越了有限人生;审美使片面的、不完整的人成为全面、完整的人。注:审美价值就是经由审美活动而形成的主体与对象的精神联系方式及其成果,不仅包括对象价值(审美对象本身具有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精神价值),同时体现了主体活动及其相关价值(审美主体积极的心灵活动能够在对对象精神价值的领悟中得到提升,主体的精神创造能力得以自由发挥,心灵进入自由的境界。);不仅是对象价值潜能的实现,也是主体心灵能力和愿望的证明。例:徐悲鸿《群奔》中“马”的价值:我们比较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和一匹真马的价值,不是要比较它们各自质地的经济价值(物质存在形态),而是要通过
本文标题:美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6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