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鲜卑人乐俑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社会制度的什么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方式的汉化本课重点:改革的主要内容阅读课本第一目内容,回答问题:第一阶段:冯太后改革1、改革的重点?2.措施俸禄制(原因、目的、内容、作用)均田制(前提、内容、作用)三长制(内容、作用)租调制(目的、内容、作用)俸禄制澄清吏治,巩固统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得以安心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原因:目的:内容:作用: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同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前提:内容:作用:均田制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均田制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同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农民获得土地,提高生产积极性;大量荒地被开垦,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土地兼并。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前提:内容:作用: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政法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内容:作用:“三长制”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农民宗主北魏政府邻长里长党长农民北魏政府州郡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政法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均田制内容:作用:“三长制”租调制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目的:归纳: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之间关系?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阅读课本第二、三目内容,回答问题:第二阶段: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洛阳(原因、过程)易风俗(侧重点、内容、影响)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平城洛阳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洛阳伽蓝记》根据地图、材料,结合“学思之窗”,围绕少数民族封建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角度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根据地图、材料,结合“学思之窗”,围绕少数民族封建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角度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对改革有何积极作用。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朝之都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摆脱母权阴影说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迁都洛阳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北魏洛阳平面图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移风易俗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姓汉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暂缓。汉服俑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等根本性的变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促进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8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