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专题复习-模板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专题复习一、显微镜的构造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②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例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A、体积B、皮相积C、面积D、长度或宽度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所以,答案为D。例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A、bB、dC、pD、q解析:答案为D。方法1:按照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高低相反得到“q”。方法2:最快捷的方法,把“b”旋转180°即可得到答案。三、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①在换高倍物镜前,一定把要观察的对象移至视野中央。②换高倍物镜时,要转转换器,不能掰物镜。③切忌动粗准焦螺旋,免得压坏玻片损坏物镜镜头。四、显微镜使用中常见题型归类1.物、目镜组合观察细胞例3、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长3cm,乙长5cm,丙长3cm,丁长6cm。请问:物镜与装片之间间隔最近的是;在同样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物、目镜组合的题目。首先要区分物镜和目镜,前面在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时讲过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因此甲、乙为物镜,丙丁为目镜。然后判断哪是高倍镜,哪是低倍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显微镜结构示意图显微镜知识点精析(2011-08-12155309)。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低,因此,我不知道光学显微镜。乙是高倍物镜,丙是高倍目镜。最后,掌握高倍镜和低倍镜的特点:所以,答案为:乙;乙x丙2.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结论三:物象移动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物像偏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向移动拨片。例4、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右上方有一细胞。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A.向右上方B.向左上方C.向右下方D.向左下方解析:视野中物象从右上方移到中央,也就是说,物象向左下方移动。由于物象移动和装片移动方向相反,所以应向右上方移动标本。答案为A。注意:这里一定要看准移动的是物象还是装片,不然方向很容易弄错。3.视野中污物位置的判断例5、当你下手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自制的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并不动,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这异物可以或许在()A、反光镜上B、装片上C、物镜上D、目镜上解析:污物可以或许存在于三个位置:载玻片、物镜、目镜先移动玻片,若污物不动,则在镜片上;再转动目镜,若污物不动,则在物镜上。所以,答案为D。4.放大倍数与视野内细胞数目变化的关系(1)单行细胞数目的变化例6、当显微镜的物镜是10x时,在视野直径边界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A、2个B、4个C、16个D、24个解析:由于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当物镜换成40x时,细胞被放大4倍,视野直径却变成原来的1/4,即视野中细胞的数目变成原来的1/4。所以,答案为A。结论四:单行细胞放大后,视野内细胞的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2)圆形视野内细胞数目的变化例7、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物镜换成40×后,在视野中可看检测到的分生细胞数为()A、2个B、4个C、8个D、16个解析:当物镜为10×时,视野的面积为S=π(d/2)2,当物镜换成40×时,视野的直径变为(d/4),视野的面积为S=π(d/8)2,视野面积变为原来的1/16,细胞数也为原来的1/16。所以,答案为B。结论五:圆形视野内相连的细胞放大后,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5.物象中细胞质环流与现实细胞质环流的关系例8、若显微镜的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下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则现实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A.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下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B.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上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C.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上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D.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下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解析:我们用例2中的方法2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把图片旋转180°,叶绿体就到了液泡的左上方,而旋转180°后,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不变。所以,答案为B。结论六:物象中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和现实细胞质环流的方向相同。6.气泡与细胞的判断例9、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在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回视野中央仔细观察。请按照以上论述回答:(1)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______________。(2)换高倍镜观察时要将黑边圆圈移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3)发生这种黑边圆圈的主要原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气泡和细胞的区别:气泡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里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则不会变形,且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形成气泡的原故是制片时操作不规范,盖盖玻片时未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或滴在载玻片上的水分过少。答案:(1)气泡(2)右上方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象是倒像(3)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或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水过少。7.同一视野一部分分明另一部分不分明例10、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分明,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A.反光镜未调节好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C.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D.显微镜物镜损坏解析:我们在光学显微镜下同一视野内观察到的分明的标本的像,是光线完全穿透标本形成的,当标本切片厚薄不均时,薄的地方光线能穿透,厚的地方光线不能穿透,这样就会造成一部分细胞分明,另一部分细胞模糊。所以。答案为B。五、习题精炼1.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调节器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A.反光镜未调节好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C.细调节器未调节好D.显微镜物镜损坏2.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见视野中有甲、乙、丙三异物。为判断异物的位置,他先转动目镜,见甲异物动,然后转换物镜,三异物仍存在。据此,三异物可能在()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装片3.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A.2个B.4个C.8个D.16个4.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发现视野的右上方有细胞,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推向()A.右上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左下方5.使用显微高倍镜观察的顺序是()①顺、逆时针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调清物象为止②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在低倍镜下看清物象,要把目标移到视野中央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③①②6.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流向应是顺时针的B.为观察低倍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C.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但细胞更小D.在观察植物细胞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7.一台普通光学显微镜,接物镜为45×,接目镜为10×,图象放大倍数为:()A.45B.150C.450D.3008.在光学显微镜下,选用6倍目镜和5倍物镜观察一个直径为1mm的小圆点:()A.面积约为30mm2B.直径约为3cmC.面积扩大到30倍D.直径约为11cm9.在低倍镜下观察标本时视野明亮,物象清晰,但转换高倍镜后物象模糊,此时应:()A.移动装片B.调节反光镜C.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D.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10.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细胞,低倍显微镜视野与高倍显微镜视野相比、其特点是:()A.亮,细胞数目多,形体小B.暗,细胞数目多,形体小C.亮,细胞数目多,形体大D.暗,细胞数目多,形体大11.在低倍镜下,发现视野内有一污点,移动装片后,污点位置不变;转换高倍镜后污点消失,由此可以判断污点的位置在:()A.低倍物镜B.高倍物镜C.目镜D.装片12.当已在低倍镜下看到某一目标后,想换高倍镜对其进一部观察,正确的操作应该是()A.先在低倍镜下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B.不用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即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轻轻调整焦距C.先将目标在低倍镜下移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D.先转换高倍镜,然后边搜寻目标边用粗细推焦螺旋调整焦距,直到看清物象为止。13.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明,此时应()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15.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本文标题: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专题复习-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8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