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巧举例区分对比与衬托
巧举例区分对比”与“衬托”关键词:“对比”,“衬托”,概念,生活中的例子。提要:“对比”与“衬托”这两种表现手法,向来被学生混淆。为区分它们,我给学生举了不少典型的例子,但学生认为仍不够形象、通俗,还是难以分清,于是我就努力想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这样的方法值得继续使用。“对比”与“衬托”这两种表现手法,向来被学生混淆。因此,在高三专题复习中,我专门就这两者做了讲解,但在最后一个月的模拟训练中考查到这个知识,大多数的同学出现了错误,那是现代文阅读《纽约鸽子》的第5段,这样写道:“潮湿的草地,不能留下我的脚印。厚厚的草层,托住了我对土地的印盖。脚印只留在坚实的土地上。就是沙地也不行。不信,步入海边,那无际的沙滩上,就是多么容易盖上的脚印,也不会长久。海浪会轻轻擦去你不大深刻的印痕。只有鸽子的脚印例外。她的脚印,播在风里,播在目光里,播在人们的心里。”问题是“第5段写潮湿的草地留下不自己的脚印,海边的沙地也很难留下脚印,这样写有何作用?”许多同学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我的脚印留不下,鸽子的脚印能留下”。而实际上,我们流观全文,作者在这里要突出的是“鸽子的脚印能播在人们的心里”,所以写“我的脚印留不下”是衬托,而非对比,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两种手法还是不太明白,所以,我决定再做一次讲述。我首先再次明确了两者的概念,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的一种修辞,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前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所呈现出的不同关系,分正衬、反衬两种,为了形象,我举了一些例子,大多是学过的课文。如:臧克家《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两种人截然相反的生命意义。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通过古今不同情景的对比,突出昔日的兴盛与今日的衰败,表达昔盛今衰之感。李白《赠汪伦》的三四句:“桃花中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正面的衬托,表现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是反衬,以动衬静,用蝉、鸟的叫声,更突出树林,深山中的幽静。我本以为举了这些例子后,学生会十分明确的,但这时有学生提出说:“老师,这些例子各种资料上都举过,你能不能举一些更形象,更通俗的”,我一想,也确实,我所举的,都是那些典型的例子,有的同学甚至都能背下来,但让他真正区分,还是有难度,于是我就努力想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我说:“大家都看过周星驰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吧,秋香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从我们对她的了解,一定是美女,而影片中导演给秋香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出场,把她置于一排丑女中,大家还记得那个场面吧,这就更显出她的美若天仙,这是什么手法?”同们学立刻情绪高涨地说是“衬托”而且是“反衬”,我趁热打铁又说:“结婚时,新娘旁边都有伴娘”。伴娘起什么作用?学生马上回答是“正衬”,衬托新娘的美。这下学生搞清了什么是衬托,紧接着我又举了几个对比的例子。我说:“大家都看过相声,你观察说相声的两个人,大多组合是一个特胖,一个特瘦(学生点头),这样一对比,一出场在形象上先有了滑稽的效果。再比如,把潘长江与姚明站在一块,你就知道什么是高个,什么是矮个了。把东施与西施放一块,你就知道何为‘丑女’何为‘美女’了。这就是对比的作用。”我说完,同学们都频频点头,并且笑得合不拢嘴。我问他们:“现在能分清‘对比’与‘衬托’了吗?”大家兴奋地说:“当然能。”最后,我总结了一下,回答问题时,除了要根据定义来判断外,还一定要注意联系语境,看在特定的语境中,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希望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再出错,我也相信大家不会再错。就这样,通过巧妙例举生活中的通俗的例子,解决了学生的这一难题,这样的方法值得继续使用。
本文标题:巧举例区分对比与衬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9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