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基于新时代背景的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战略转型——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为例陆地钱卓炜高崎【摘要】城市、人与风景区的和谐发展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随着新时代背景下工业化的提速与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一些原来独立于城区之外的城郊型风景区被逐步纳入到城市总体发展框架而成为城中型风景区,这个阶段我们称为转型期。转型期间的风景区发展及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连接如何处理,风景区自身的定位如何调整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城市湖泊型风景区作为风景区的一种类型,由于特殊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城郊型”湖泊风景区向“城中型”湖泊风景区的转型期间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是进行规划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笔者参编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为例深入探讨风景区与城市、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东湖转型期间的影响、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提出空间调整、道路交通发展、居民社会调控等一系列发展策略和实施保障措施。藉以此对国内同类风景区新时期的转型发展和战略调整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城镇化;东湖风景名胜区;湖泊型风景区;战略转型;和谐发展1.引言湖泊型风景区是指以湖泊、水库等水体为主体景观特色的风景区,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是含有风景名胜性质的城市滨水景观区域,由于风景名胜的属性要求,此类风景区一般都是由自然景观资源或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自然湖泊演化而成。因与城市比邻,其某些区域同时还肩负着城市公园的职能。简言之,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或毗邻城市建成区,具有一定自然景观资源或历史人文资源,并作为城市公共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城市自然湖泊区域。若严格按其在城市中的区域位置和周边关系来划分,可归纳为“城郊型”和“城中型”两种模式,而很大一部分“城郊型”湖泊风景区往往会随着城市的快速拓展和工业化的推进被逐步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框架,从而逐步向“城中型”湖泊风景区转型。“城中型”湖泊风景区由于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区域条件,往往会兼具城市滨水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与城市公园等不同区域的特性。正是因为“城中型”湖泊风景区具有多重属性的复合,使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尤其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失控,景区周边房地产的无序开发,甚至导致风景区湖泊的山水地貌遭到严重破坏,空间格局被打破,景观质量不断下降,城市滨水特色逐渐消失。从城市宏观发展角度看,“城中型”湖泊风景区的发展方向应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协调。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不可避免。风景区必然需要面对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协,必须跳出既有风景区自身的束缚,从有利于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2来统筹风景区的规划与建设。综上所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对转型期湖泊型风景区的发展思路与战略进行反思与调整。“城中型”湖泊风景区的发展应该与城市的空间拓展与战略同步。应该改变原有风景区城郊模式的“大、粗、野”的发展思路,逐步与城市发展与居民的生活相协调,逐步走向“精致、内敛”。2.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2.1规划背景东湖位于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市的东部,湖域面积约32.5平方千米。以东湖湖泊水景为主体的东湖风景名胜区在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图1东湖在湖北省区位3图2东湖在武汉市区位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的快速发展,东湖风景区长久以来独立于城区之外的空间格局被打破,由“城郊湖”逐步转型为“城中湖”,并纳入到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框架之中。在新的形势下,东湖风景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开发以及景区建设与交通组织等问题。如何调整思路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协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风景区与城市共同发展,成为东湖风景名胜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2由“城郊湖”到“城中湖”的转型期影响分析东湖风景区目前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时期,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标准的“城市片区”,且对东湖风景区提出了诸多要求并从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其发展。2.2.1正面影响2.2.1.1生态优化,城湖共生东湖风景区现状面积达六十多平方千米,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湖泊生态系统。随着东湖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其生态效益必将更加显著,势必会将武汉与东湖融为一体,成为4真正意义上的山水园林城市。2.2.1.2营造氛围,提升品位自来文人骚客流连于东湖,而今这里学府密集,使东湖成为风雅之地。坐拥富集的人文资源,东湖应该也必将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神家园。2.2.1.3丰富游赏体系目前东湖风景区开发项目较少且单一、部分游览设施老化,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国内外游客的需求。而随着武汉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周边鲁巷城市副中心、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的崛起对东湖名胜区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丰富东湖的休闲功能、会展功能、增强参与性,成为了大势所趋。2.2.1.4风景游赏项目多样性东湖地区属典型残丘性河湖冲积地形,岸线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湖泊、港汊、岬湾、湖滩、山丘、谷地、岗地、平原等。丰富的地貌类型可以开展多样的游赏活动,为风景游赏项目结构提供了多样性的可能。图3东湖及周边地区地形地貌分析2.2.2负面影响2.2.2.1交通压力东湖风景区位于由武汉长江大桥至武昌城市腹地的重要交通线上,大量的城市过境交通经由东湖东路穿越景区,给景区带来了巨大交通压力,破坏了景区空间的完整性,造成了空间布局的割裂,同时对游憩环境造成影响,给游客的正常游览活动带来交通安全隐患。2.2.2.2生态压力东湖风景区被城市生活区和工厂企业包围,大量未经达标处理的污水非法排入东湖水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此外,村民们利用东湖河湖港汊进行围湖填塘,发展渔业养殖,侵占了东湖水域,造成东湖水面的减少。52.2.2.3景观组织压力东湖由“城郊湖”变为“城中湖”,以及东湖风景名胜区管辖范围的扩大,导致风景名胜区游赏空间尺度扩大与相对涣散,精致性与紧凑性相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景区的优美度与游客的舒适度。2.2.3现状问题及总结2.2.3.1空间蚕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汉城镇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进而影响到东湖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武汉发展战略空间的东扩策略势必会加速导致风景区日益城镇化的趋势,更多的景区空间遭到蚕食,并进一步动摇以山水自然风光为特色的东湖风景区生存基础。2.2.3.2过境交通在沿湖大道、东湖东路等与东湖成割向的道路上,过境车辆较多,给原先并不宽阔的景区道路带来更大的交通压力,这在东湖风景区转型期间更为明显。2.2.3.3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东湖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耕地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的矛盾是一个重要挑战。2.3规划战略调整2.3.1风景区定位2.3.1.1总体定位东湖风景名胜区是以大型自然湖泊为核心,湖光山色为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3.1.2特色文化定位以城市文化立足,以湖泊文化立本,以本土文化立魂,以全球文化立新,形成以自然山水文化为基调,融合楚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东湖文化。62.3.2技术路线图4技术路线2.3.3东湖风景区相关关系的重新解读2.3.3.1东湖风景区与周边功能区关系随着武汉城市的发展,建设大规模扩张,城市由“夹江”发展变为“环湖”发展,东湖从“城郊湖”转变为“城中湖”。按照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东湖风景区将作为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框架中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塑造及建立城市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武汉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东湖东扩,形成大东湖水系,并与长江相连通,形成生态功能稳定的城市湖泊生态系统。因此,出于宏观考虑,本次规划建议以东湖风景区为核心,联合严西湖、严东湖地区,共同构成武汉市的“大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自然条件文化条件社会条件浊静浅散乱生态修复景观塑造弘扬人文彰显科技居民调控宏观环境分析转型影响分析战略定位调整关系重新解读空间调整策略保护培育策略典型景观策略游览规划策略居民调控策略实施保障策略生态东湖景观东湖人文东湖科技东湖游憩东湖大容量公共交通&慢行交通旅游策划&产业引导清活深聚序魅力东湖7图5东湖风景区与周边功能关系图6东湖风景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示意2.3.3.2风景区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规划实施景区道路交通东进战略,结合大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在北部、中部和南部构建三条东西轴向的景区交通干道,实现东湖景区与严西湖、严东湖、九峰森林保护区交通的一体化。同时,在现状珞瑜路、东湖路和青王公路的基础上,建设快速路中北路延长线、三环线东段,打通次干道八一路延长线至喻家山北路,构筑外围高等级的城市交通分流8环。2.3.3.3城景过渡带的划定围绕风景区设置城景过渡带,保护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实现风景区与城市的良好过渡。城景过渡带由两部分构成:与风景区界线相接壤的城市范围称为城市功能区域,可适当进行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开发,增加、完善休闲服务设施,构筑市民公共休闲空间;景区内部临近原生态自然区域的景区范围称为风景区景观区域,宜保持和提升水绿自然空间风貌,完善游憩服务设施。城景过渡带建设控制表城市功能区域风景区景观区域性质主要指与风景区界限相接壤的城市范围主要指风景区范围内靠近城景界限的生态区域控制宽度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控制宽度50~100米风景区用地范围控制30~50米控制重点提高绿地率,增加绿化环境保持自然生态环境,配置良好的设施在城景过渡带的管理体系上,城市功能区域的开发建设行为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进行规划管理,而在风景名胜区景观区域内各种开发建设行为应纳入风景名胜区内部管理范畴。城景过渡带的设置从狭义上讲是对城市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过渡区域,从广义上而言,则是对风景名胜区沿线各种开发建设行为的约束,旨对保护风景名胜区内部资源的完整性,维护景区的品质,同时也是为了处理好城市功能区域与景区之间的协调关系,给城市功能区域带来更多的休闲绿化及公共开放空间。9图7城景过渡带示意2.3.3.4外围协调区的划定东湖风景区上版总规将风景区界线范围外、但与其相邻并对景观或环境有很大影响的地区设为外围保护区。而在新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管理规定中,出于对行政管理事权的考虑取消了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从东湖风景区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言,设置风景区与外围城镇化区域的缓冲地带就显得比较重要,尤其是针对东湖作为“城中湖”的特质,更要强调其过渡性,以保持水域景观的延续性和协调性。因此,规划根据实际需要,遵循上版总规,同时考虑东湖东拓的战略需求,在风景区外划出一定范围的控制地带,即外围协调区。尽管这些区域不属于风景区管理部门所辖,但也有必要从风景区保护角度出发对其提出相关的控制要求,这有利于各种规划间的衔接,也是对“统筹城乡、区域协调”的原则的体现。2.3.4空间调整策略秉承“生态为先,和谐为本”的规划理念,强调“城湖共生,水绿交融”的整体空间格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风景和谐,文化与生态和谐”的目标。其核心基础为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马鞍山森林公园东湖南路外围城市建设用地50米范围沿八一路南北两侧地区武广高速铁路两侧地区风景区范围内,东湖路以西地区杨春湖沿湖地带,风景区以外地区10图8规划总平面图示意2.3.4.1退塘还湖浩瀚宽阔、风光旖旎的水面是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观与灵魂所在。以往东湖风景区建设对水面利用严重不足,且因湖堤存在造成水域割裂,整体性不强,未能发挥水面优势。而另一方面,周边日益增多的鱼塘虾池蚕食着东湖水面,对东湖水体构成了严重威胁。规划提出“退塘还湖、聚湖成海”的理念,将部分违规占湖养殖的鱼塘进行整改,退塘还湖。同时,通过增加涵洞、架设桥梁等手段,打开空间界面,沟通郭郑湖与汤菱湖湖水,实现水体自由交换,促进水生态的改善,形成城市中的一汪碧海。2.3.4.2堤岛整治规划拓宽湖面,并利用湖底清淤所得淤泥对现状堤岛、驳岸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增加生态坡岸,对环湖生态岸线进行景观重塑,增加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充分结合附近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功能设置,突出面向城市的公共服务性。建
本文标题:基于新时代背景的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战略转型——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9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