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二轮)
《经济生活》二轮第二单元复习一、知识结构作用(制度背景)便捷的投资二、重点精讲1、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4、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如下图):5、6、利率的计算利率的计算是高考选择题中计算题型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把利率计算与汇率变化、通货膨胀结合起来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通货膨胀对居民的存款储蓄收益影响巨大。假如某人存入1万元一年的定期储蓄,年利率是3%,若这一年间的通货膨胀率为5%,其他条件不变,则到期可获本息相当于一年前的_____元A.约9810B.9800C.9785D.10815解析:1万元一年的定期储蓄到期后本息为10000+10000×3%=10300元。10300÷(1+5%)=9809.5,A项符合题意。答案A三、归纳提升:(一)公司经营与发展措施(1)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创立企业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4)要遵守市场规则,公平竞争;要诚实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5)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6)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拓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要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则,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时政热点聚焦——就业问题扩大就业,促进创业背景材料材料一就业,民生之本,关乎稳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就业重中之重就是大学生就业。2010年将新增大学毕业生600多万人,加上此前未能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材料二据统计,当前中国失业农民工二千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逾六百万,此外还有大批城镇新增失业者以及非应届待岗大学生。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命题视角经济生活知识分析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2)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3)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各项改革事业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开展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的权利。重视就业工作,是维护劳动者权利的体现。(6)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7)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1)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提供信息服务;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不断提高个人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政治生活知识分析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积极扩大就业?(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2)政府要履行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3)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平等就业的权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4.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1)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2)各级政府要履行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积极鼓励自主创业。(3)农民工和大学生要有主人翁意识,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为国分忧。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自主创业。企业也要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积极创造就业机会。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5.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重视就业问题?(1)重视劳动就业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2)事物是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劳动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政府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政府把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维护和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把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6.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原因。(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就业的长期艰巨性决定了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利于促进就业,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3、维权问题(1)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2)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3)措施:①党和政府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同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②用人单位:要增强法律意识,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合法诚信用人。③劳动者: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四、典例精析1、表12005~2009年江苏省人口与劳动力参与率(单位:万人)年份总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供给量20057475467075.3(%)510020067550468274.0(%)509020077625473473.5(%)507020087677476673.1(%)506020097725478372.7(%)5075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增加量(万人)820.57923.141025.711128.281230.85表2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需求增加量关系表材料目前,世界经济企稳回升,“江苏制造”国际订单增加,但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从事出口企业有68%不同程度的存在“用工荒”,与此同时,不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产生了“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悖论。从用工方来讲,主要是低端产业的“用工荒”,集中在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等低端制造业产业上,而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行业,在国际上没有形成竞争优势,用工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大学生“就业难”。(1)请分析表1、表2分别反映的经济信息。(2)依据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解决这一悖论的对策。答案(1)表1反映了2005~2009年江苏省总人口呈增长趋势,劳动力参与率呈下降趋势,2009年在劳动力供给量连续四年下降后略有回升,但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没有改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表2反映了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需求增加量呈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发展是增加就业的基础。(2)①“用工荒”成因:世界经济回升、“江苏制造”国际订单增加;外向型低端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江苏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低,劳动收入低。“就业难”成因:高端行业没有形成竞争优势,用工需求不足;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②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人才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适当提高劳动待遇,使劳动者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例2.(2010·天津·12)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企业面对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应怎样实现自身发展。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在经济生活的知识范围内,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当然,要确定具体的答案要点。还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低碳经济”、“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国家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国际合作”等。【答案】(1)①企业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②企业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在生产经营中注重节能减排。③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竞争优势。④企业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解析:第(2)问主要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知识
本文标题:经济生活第二单元(二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93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