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8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实施学科德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课件》卢巍
化学学科德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卢巍2018年5月6日一、认识意义明确任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树人,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陶行知核心素养体系必备品格解决问题素养关键能力立德树人一、把好脉搏,从任务中确立立德树人的出发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十九大报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各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一、把好脉搏,从任务中确立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实施指导纲要》二、厘清概念找准路径从厘清“道”“德”“个人品德”“社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概念入手,力图在明确个体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德性养成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学科内容的德育价值和德育特性,设计切实可行的学科德育路径。溯本求源:领悟“道德”的内涵“道”是“导”(導)的本字。(止,行走),表示在叉路口帮助迷路者领路。有的金文加“又”(爪),表示拉住迷路者的手引路。有的金文则加“爪”,同时加“曰”(说明),表示领路者且牵且讲,帮助迷路者弄清方向。造字本义:当向导,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正路在何方?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道家认为合乎自然规律的路就是能行得通的路,就是正路!行从直,方可大道直行。怎样才能做到“行”每每都能从“直”呢?后人把“德”字改造成了行从“直”、“直”入心。这是有德之人的素养要求,对于“直”未入心的人,又该如何保障其“行”能从“直”呢?那就要制定规则,硬性要求!按照德的要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德”约束和保障人思想、方法合乎天道,有正确的是非标准,行为不违天理、不背人伦,按照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客观需求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道”是万法、万念之源;德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我们通过感知“道”才能依据“道”作出正确行动。反之,看不到你的正确“德行”,也就意味着你不曾把握“道”的真谛!所以,道与德互为里表,相辅相成!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大多数人在意识层面的共同期冀,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共同准则与规范。道德把道和德两个概念合并使用,是到了先秦时期的事。《管子·君臣下》一书中说,“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荀子·劝说》一书也说:“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而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哲学大辞典》对道德概念的解释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与规范的总和。”所谓道德,就是调节个体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实现身心、人际、天人和谐,从而促进人幸福生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易小明道德概念的发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参“大学”之道,求学科育德之路悟“大学之道”,明“三纲八目”之意——思学校教育之责:以格物、修文明道,诚处事、待人之意,正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之心,修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之身;齐和谐、有序之家;治繁荣、文明之国;明怀仁天下、爱人至善之德。——学科德育的基本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修文明道尝试解决自然与社会问题获知究理求法诚意逐步升华认识形成思想观念正心观念指导实践提升行为能力修身个体品德修养发展的基本路径指导实践分析文本挖掘知识本源引发深度思考变换应用情景促进方法原理内化提升任务难度引导创新应用梳理思路框架构建思维范式三、活动推进评价矫正•以化学学科为例第一阶段:结合纲要解读实施高端备课中学化学德育纲要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科学世界观良好行为习惯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德育特点化学学科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探究物质体系内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改造或创造物质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应用性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组成与变化的基本认识,掌握独特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念与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会遵守科学规范并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生活习惯德育范畴(一)科学世界观化学科学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独特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在对物质与原子、分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实验的观察与探索过程中,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认识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变化发展”的规律与条件,建构科学的分析范式,准确有效地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条件,控制变化的路径与进程,把握变化的规律与结果,科学认识生命起源、物种繁衍、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物质不灭等客观规律,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掌握和理解维护个体生命健康、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的方法和意义,树立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科学世界观。(微粒观、元素观、相互作用观、变化观、守恒观)(二)科学伦理化学科学不仅可以为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资源匮乏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造成巨大危害甚至是灾难。中学生应了解到化学应用的双面性,掌握化学学科对个体生命健康发展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提高建设社会和改进人类生活质量的能力与技能,减少化学对个体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等产生的不良影响,坚守良知和道德底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识。(三)科学精神化学科学十分注重实证和理性思维。通过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的化学原理,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求是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四)科学的思维范式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繁杂、多样的物质世界,基本的研究手段是实验,用实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混合、分类,进行成分分析、结构确定、性质检验、物种改造和物质创造。实验前,需要对实验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环境等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对实验的程序进行科学安排,对实验中的各种风险准确预测,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仪器等系统论证。实验中,需要遵守实验纪律,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与他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后,需要清洗、整理实验仪器,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反思,完成实验报告。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统筹规划、细致安排、科学调控的思维范式,培养其自我控制、遵规守纪、注重安全精诚合作、积极分享、有效表达的科学研究习惯,最终形成实事求是、科学规范、严谨务实的良好品质。深入研究,探求化学育德方略基本理念•让化学的知识、方法、技能成为个人生活、社会实践及自然探究的策略支持系统。•增进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统整与内化,使之转化成能够指导学生思考物质问题解决策略、与物质世界和谐相处、改造物质和变革社会实践的先导性观念。•升华学生对化学课程内容的认识,从中领悟待人、接物、处世、为责之道。理解并涵养学习者的科学规范、个人品德、社会道德。基本流程两备三磨,点上打造省级名师高端课观摩研讨,面上示范学科德育好做法专家评课,引领方向定目标澄清认识走正路用活动点燃全体学科教师实施学科育德的热情,用课例引发教师对于学科育德实施路径的思考。17地市34个骨干团队,用智慧与汗水结晶而成的34节课,学科德育有章有法,沿着理解知识、参悟原理、提升学科观念,到迁移应用于生活与社会情境中解决问题,浑然一体,水到渠成。挑选其中的9节课,分别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现场教学、现场说课和录像课三个类别的评比活动,全部获得最高奖项一等奖。第二阶段学科德育优秀课例展评第三阶段举行年度学科教学工作研讨会2017年,重点研究的是学科德育!以市为单位交流各市在推进学科德育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再次展示历经多次修改的成熟案例,激励大众点评,把一线教师的思考引向深入……化学教学以“立德”为第一要义。德育,不是狭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优秀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六大核心素养的分析界定为德育教育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诠释。四、案例分析问题思考案例一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精神《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关于“科学精神”是这样界定的:认识到提出新问题、想出新思路、找到新办法、发现新规律等创新活动是提高科学认识水平、推动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活动中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满足于现有的理论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敢于根据事实和独立思考探索新规律、新方法,形成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正如牛顿所说“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在设计
本文标题:2018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实施学科德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课件》卢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3175 .html